几乎没有人否认,中国商用车将在下一个十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国内汽车集团领跑者,上汽近期力求弥补其商用车短板,对商用车板块进行变阵。
2011年1月11日,上海威海路489号,上汽工业大厦。上海汽车(600104.SH)在此召开董事会并通过三项决议。在董事长胡茂元的主持下,董事会通过了三项涉及商用车领域重大投资的决议。
2月28日,上海汽车自主商用车品牌——MAXUS大通正式发布。随着大通品牌的发布,上汽商用车的整合已经进入关键阶段。
激活商用车
几乎没有人否认,中国商用车将在下一个十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此,所有汽车集团都在排兵布阵,谋划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上汽也不例外。它于“十一五”末期提出,2015年要实现50万辆商用车产销目标。
众所周知,上汽集团目前是国内最大的汽车公司,2010年产销355.84万辆,依然在国内排名第一。在乘用车领域取得辉煌业绩的上汽,与同属于国内“三大汽车集团”的一汽、东风相比,商用车一直是其短板。
尽管2010年中国重卡市场迎来了井喷行情,但上汽却没能抓住这个机遇使其在商用车领域“咸鱼大翻身”。2010年,上汽商用车只销售了15万辆,与上汽超过355万辆的整体销售规模相比,上汽商用车的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产销数据表明,在14吨以上的28家重卡企业中,占有三家的上汽(上汽依维柯红岩、上海汇众和南京汽车集团),其市场的占有率也仅为3.32%。其中,上海汇众与南汽的重卡产量为零。硕果仅存的上汽依维柯红岩也没有跟上市场快速发展的步伐,市场占有率有下滑的趋势。
根据2010年商用车企业销售数据,东风商用车2010年销量超过31万辆,中国重汽销量超过13万辆,陕汽集团销量也超过10万辆。一汽解放、东风、中国重汽、陕西重汽和福田欧曼牢牢控制了重卡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客车和中重卡业务成为上汽集团最弱势的板块。
显然,作为汽车行业的领跑者,这种现状很难让上汽满意。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曾多次表示,上汽在商用车领域的发展远落后于乘用车,一直期望其能够有所突破。
从现在的15万辆,到5年后的50万辆,上汽提出这个商用车战略的支点是什么呢?
汇众重卡淡出
今年1月12日,上汽对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汇众实施分立,并设立上海上汽商用车有限公司。
上汽的商用车品牌包括上汽通用五菱、南京依维柯、上海申沃、上汽依维柯红岩以及上海汇众。其中,上海汇众旗下又包含汇众重卡、伊斯坦纳轻客和整车零部件3个业务板块。
去年上海汇众旗下的重卡业务已出售给中国重汽,只剩下伊斯坦纳轻客和零部件。
据业内人士分析,上海汇众长期以来一直依靠零部件的利润,苦苦支撑着重卡和伊斯坦纳的生存,压力巨大。这两者的剥离,在业内人士眼中是迟早之事。
“汇众的盈利一向不好,伊斯坦纳一直在亏损。所以,将伊斯坦纳剥离出去,汇众可以专心从事零部件业务,这次调整正是出于这个目的。”上汽董秘王剑璋也坦言,“首先要明确的是,汇众的全部资产已经在上海汽车上市公司里,汇众在停产了重卡后,还有整车和零部件。但是整车和零部件的投入和运营方式并不相同,上汽在内部需要整合理顺相关的资产。”
2005年底汇众“陆舰队”上市,上汽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在两年后以14.75亿元将上海汇众50%的股权收入囊中。当年,上海汇众的重卡销量达到了2595辆。尽管数量还不足以和主流重卡生产厂商媲美,但却表明了汇众的不断进步。也正因为如此,上海汇众的相关负责人曾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眼下的发力只是汇众的第一步,两三年后汇众将冲进行业的前三”,并有信心成为上海汽车工业的商用车基地,实现上海汽车年产20万辆商用车的目标。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刚有起色的上海汇众却在2008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机。这一年,汇众的销量仅有1286辆,2009年金融危机加重,上海汇众重卡的生产几乎停滞,全年产销重卡不足700辆,企业全面亏损。
在联合依维柯和红岩后,上汽商用车也确实不再指望汇众能给它们带来起色。无奈之下,2010年,惨淡经营的汇众重卡停止了生产,并且上汽于去年9月与中国重汽达成了转让资产的协议,将汇众重卡拱手让给中国重汽,甩开包袱重新上阵。
据了解,此次新成立的上汽商用车主要是商用车整车业务,而零部件将放在老汇众公司。
“上汽并不缺钱,新成立的商用车公司不太会选择再与国外品牌进行合作,但极有可能会购买技术。通过资本运作进行收购兼并,这是上汽的强项。”某业内专家说道。
至此,上汽的商用车板块发展思路逐渐清晰,其中,作为上海汽车商用车平台的上海汇众成为当前上汽恶补商用车短板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