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智慧出行领域发生了一场裂变,戴姆勒智行交通服务集团旗下的全球最大汽车共享品牌Car2Share正式宣布进入中国市场的计划。历经2年,智慧出行领域随着"互联网+"的创新环境下也蓬勃发展。2年后的今天,戴姆勒智行提交了一份怎样的答卷呢?为此,腾讯大申网很荣幸采访到了戴姆勒智行(中国)租赁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冰女士。
以下,为专访实录:
提问:即行car2go目前覆盖的城市有哪些?在每个城市的渠道铺设策略是如何的?
陈冰:戴姆勒智行(中国)旗下目前一共有两个品牌,即行car2go和Car2Share随心开。即行car2go和Car2Share随心开,是两个不同的模式。全国共分布于7个城市,北上广深成渝杭,重庆用的即行car2go是自由流动的模式,其他的城市是以热点商圈为站点的Car2Share模式。未来我们也会根据不同城市情况发展着两种模式。
提问:去年体验式的注册过,使用后发现上海的提车点比较少,大概在几个核心商圈,是否戴姆勒智行在上海地区尚未重点发力。
陈冰:上海我们确实布置的地方少,我们目前Car2Share主要在北京和深圳比较多的。
提问:在上海,也有别的共享汽车品牌在深耕,您是怎样看待这样得竞争关系的?
陈冰:与其说是竞争,其实是大家一起探讨汽车共享的发展,大家现在都是在一起探索。就像当年的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摩拜单车和OFO关系一样,通过竞争的形式共同培育市场。
提问:所有的像共享类的服务,其实都是在占用有限的写字楼或者商圈部分等社会资源,并不长效及不符合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原则,有没有考虑与不同的品牌组建共享的平台?
陈冰:我觉得这个想法很好,我们应该一起探讨。初期大家都是在这样探讨的阶段,如果能够互相学习进行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再好不过。如果有更多的分享汽车,有更密集的网点,相对来说可以减少停车资源的浪费。我们希望通过共享的模式能够更多的减少社会资源的利用,如果每天能够有三四个人在不同的场景使用车辆,肯定会占用更少的社会资源,不光是停车的资源,还有车辆的资源,这样两边都可以节省。
提问:是将共享汽车的模式进一步更新升级么?
陈冰:从我们集团层面来说,出行这一块一直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也是为什么集团从2008年开始对共享汽车的模式进行探索。对于汽车厂商来说这方面我们是走在最前面的,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个性化的出行服务。如今我们全球有汽车互联、无人驾驶、汽车共享等,这是未来的大趋势。所以从整体公司的角度,对这一部分是非常看重的,所以我们会对它进行深度研究。
而说到中国市场,衣食住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行这一块我们也不难发现,还是有未被满足的刚性需求,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汽车分享的模式,给更多的消费者提供自驾的体验。
提问:车辆铺设量是多少?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特色和限制,在这一块是按照区域布局还是按照城市的具体模式进行布局的?
陈冰:目前戴姆勒智行(中国)的共享汽车在全国大概有1000辆左右,我们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大的投放。但是我们也会根据每个城市市场的特色来决定我们的切入方法,每个城市确实有不同的特点,当然进入的方式我们也会根据特点来进行调整。
提问:我想问一下即行car2go和Car2Share在中国市场上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陈冰:问题是有的,但我觉得很多还是我们自己能掌控的,中国市场有很多的特殊性,因为限号、停车资源等实际的情况会导致运营方式相对比较复杂。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北京如果没有限号的政策,我们后台的逻辑可能就会简单很多。包括限购,包括牌照的问题,包括整个停车的资源,这些不光是我们,同样是整个共享汽车领域都会遇到的难题。但是,这些问题不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是需要一步一步慢慢的把它做起来。
另一方面,我觉得有一些客户对共享理念还不是很了解。Car2Share是从2014年开始在深圳腾讯试点,即行car2go也是去年4月份开始的。就目前客户的接受程度来说,已经是有了长足的进步。客户从一开始的不了解,觉得这个东西陌生又有新鲜感,到现在的接受,认为这种方式给了自己足够的私密空间。其实也足以证明共享汽车市场在不断成熟。
提问:上海已经有一些共享汽车的品牌入驻,并且效果并不理想,作为一个新的品牌戴姆勒智行(中国)打算如何抢占上海的市场份额?您认为贵公司有什么优势么?
陈冰:首先我觉得每个品牌都有它的优势,这个是肯定的,而且共享汽车的市场很大,我们现在也处在发展阶段,其实并不存在从谁手里面抢占市场的问题,我觉得大家都是在共同探索的过程。
戴姆勒智行(中国)更多的是从汽车厂商的商业运作的角度来靠近这个市场的,我觉得我们更看重的是客户体验,我们非常相信无论是技术还是客户体验,还是对目标客户的精准定位,我们还是有很多的优势的。
在北京和深圳,我们现在已有的车辆数量也会多一些。戴姆勒智行(中国)目前已在全国七大城市提供出行服务,包括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成都、杭州、广州,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把这些城市做的更深,把密度加上来,以提高用户体验。现在我们做的主要是这方面的工作,像我们在上海虹桥机场也刚刚开始试运营,无论是交通枢纽还是商业中心,我们希望以更多的方式来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并且能够更加接近于我们在重庆提供的自由流动的模式。
我们还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非常感谢你们关注我们在上海的发展,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站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愿意能够与上海的同行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