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奥迪与上汽合资事件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奥迪经销商联会致函奥迪公司,就4月28日一汽奥迪致函联会予以回复。致函称,奥迪不再承认与奥迪经销商投资人达成的“90万辆后重启上汽奥迪项目”以及“未来一个新的销售公司下的一个网络”的共识,对此联会十分震惊和遗憾。而推翻此前达成的共识,将使得现有经销商网络已经过剩的情况下,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极大浪费资源,更可能严重制约奥迪在中国销量的增长。
老实说,虽然这份函件字数不多,却充满了浓浓的“埋怨”味道。其中的几个关键字,我们甚至还能细细品味一番,比如“网络过剩”、“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制约销量增长”等,另外我搞不明白的一点就是,这原本就是两家或三家公司之间的商业往来函件,这么急着捅给媒体干嘛?渴求舆论的帮助?觉得自己占着理就直接走法律途径呗。既然知道现有网络过剩,那就去芜存精啊,留着一大帮子跟不上时代的老班底,打压新兴力量,工作效率低下可想而知。
其实,两者的分歧主要在两点:“90万辆后重启上汽奥迪项目”和“一个销售公司、使用目前销售网络”。奥迪经销商联会认为奥迪公司曾经“口头答应”过,现在却矢口否认;而奥迪公司则认为之前的口头约定根本子虚乌有。反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相究竟如何,我觉得不难分辨。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三方的诉求。奥迪的诉求最现实,就是“三要政策”——要市场、要销量、要利益。
从图表上来看,奥迪在国内的销量已经明显落后于奔驰和宝马,排名从“ABB”变成了“BBA”,这个落差不是一般的大(顺便可以求一下奥迪的心理阴影面积)。从产品研发、质量、技术含量上来看,奥迪的“硬实力”没有一点问题。唯有在销售网络铺设、营销方式上存在缺陷。想治病当然要对症下药,谁在这两方面上最突出就跟谁合作。从商业角度上来看,这是最直接、最有效果,也是最容易出成绩的方式,而上汽就是奥迪选定的最佳合作方。
从这几年的销量成绩来看,上汽集团在销售网络铺设、营销方式创新上的的确确是排在中国第一的。2016年,上汽集团全年实现整车销售648.89万辆,同比增长9.95%,继续保持国内车企销量冠军的位置,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更为重要的是,2016年上汽集团积极把握“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新四化趋势,成绩显著。“上汽奥迪”项目一旦启动,届时,奥迪将成为国内第一个拥有双品牌的豪华车企,再一次在“ABB小集团”中抢占先机,避免出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尴尬局面。
再来看看上汽的诉求。作为一个被选中者,如果说上汽无欲无求那自然是不可能的。上汽可以得到更加先进的造车技术和生产线,顺便填补自身在德系豪华品牌车型上的空白。多了一个豪华品牌,日后在年终销量表上,这个数字还能再往上面窜一窜。
三方中,唯一感觉自己受到伤害的,就是一汽和奥迪经销商了。上汽奥迪一旦成立,肯定要有一些“台柱子”撑场面,高潜力车型肯定要优先供给上汽。另外,上汽肯定要铺设自己的销售网络。打个比方,本来自己做一个蛋糕,不管是6寸还是8寸,都是自己吃,最多就是多吃一口少吃一口的问题;后来来了个帮手,帮忙把蛋糕做到了12寸,但这个帮手要拿走一半,自己就会心里不平衡了。奥迪经销商现在就是这种心态,但是大势如此,既然无法改变就只能多要补偿。于是就出现了“90万辆后重启上汽奥迪项目”和“一个销售公司、使用目前销售网络”这两个所谓的“口头约定”。从根源上来说,这两个分歧其实就是两个幌子,想达到拖延上汽奥迪项目启动的目的。
“90万辆后重启上汽奥迪项目”就是一个最明显的“拖”字诀。过去几年中,奥迪在华明显销量放缓,2016年在华总销量虽然达到了近60万辆,但要依靠一汽大众奥迪一家公司达成9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即使奥迪再现雄风,也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对于想要争分夺秒扩大中国市场份额的奥迪而言,就是一个刁难。
至于“一个销售公司、使用目前销售网络”这种要求,那就更离谱了。从操作性的角度来简单分析一下,三个风格迥异,资产所有权结构完全不同的三个合作方(外资、央企和地方国企)要成立一个合资公司是几乎不可能的,光一个股权的分配方案就足以令人头痛。另外,“一个销售公司”存在涉嫌违反“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及“反垄断法”的风险。还有,奥迪的初衷就是想用上汽成熟的销售网络来扩大市场份额,你来一个“使用目前销售网络”这不是抬杠吗?你现在的网络要是真这么好,奥迪还瞎折腾什么呀?只有脑子进水了才会答应。
层层分析下来,可以明显看出,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据悉,一汽和奥迪经销商已经在谈判中取得了很多收获,比如:十年的商业计划,德方承诺的14款车型(包括新能源车),还有相应的补贴和未来盈利能力的目标确认。一边是大力促成,另一边则是刻意设置了层层障碍,目的是从技术层面拖延谈判。这次奥迪经销商联会跑到了台前,不知道幕后还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