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引述相关人士的话说,原本应该于2014年出台的新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2015年又可能再次难产。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办法》修订细则的许多条内容几乎都存在争议,使得主管部门再次向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征求意见。而直到目前,部分细则争议仍未解决,因此,《办法》的修订也没有更多的推进。
不过,目前的销售管理办法虽然仍然有效并实施,但是由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政策的部分内容已经名存实亡。从更加长远的角度考虑,现在实施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其实不仅仅是修改的问题的,而是没有太大存在的意义,撤销办法,让市场决定厂商之间的关系,或许才是对消费者最有利的政策。
名存实亡
2014年11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在进一步优化进口环节管理部分中明确提出“调整汽车品牌销售有关规定,加紧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率先开展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工作”。
同时,2014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反垄断力度空前,一些汽车企业、经销商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反垄断的调查,甚至处罚。而中国汽车市场一直以来的供不应求的状态,以及市场消费理念的关系,汽车市场价格高居不下。尤其是豪车汽车,而在豪车汽车中,又以进口豪车的价格最为畸高。
造成进口汽车价格过高的因素有很多,这里当然包括物流费用、进口相关的税费增加等等,但是,即使扣除这些正常的环节,许多汽车产品的价格相比国外市场,价格仍然具有很大的不合理成分。
一般的市场观点认为,汽车进口价格高低应该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但是,又是谁制造了这种供求关系的严重不平衡呢?
显然,中国汽车市场进口渠道的垄断与单一是造成这种供求关系的背后力量。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进口渠道一般都是只有一家总经销商来控制,这家总经销商一般就是跨国汽车生产企业自己在中国设立的销售公司。因此,供应商的单一,造成供应商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保证自己的进口节奏,从而维持市场供求关系的相对紧张局面。进口汽车价格居高不下就成为理所当然。
因此,造成中国汽车市场价格高昂的主要因素其实有很大的成分在于政策因素。
按照《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第六条的规定:“同一汽车品牌的网络规划一般由一家境内企业制定和实施”,这无疑形成了汽车生产企业对于进口渠道的垄断。同时,汽车总经销商的设立也规定了严格的备案程序,使得许多企业直接进行汽车进口难度加大。
不过,此前,国家工商总局取消汽车经销商的备案之后,让汽车总经销商的备案环节已经失效。而此次国家推动平行进口的意义应该是将最后的政策环节进一步打通。
一旦实施了平行进口,就等于将现行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中的汽车总经销商的规定打破,即同一汽车品牌的网络规划将至少能够由两家以上的企业实施。
当然,平行进口实施一段时间以来,总体规模仍然较小。其中,平行进口产品的三包存在不足是原因之一。但是,最新的消息是,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将在平行进口汽车领域联合开展家用汽车三包责任保险试点工作,这标志着6月26日正式发布的《关于开展平行进口汽车三包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后的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显然,三包政策的试行,必然会进一步推动平行进口汽车市场规模的持续发展扩大。
因此,汽车平行进口制度的实施,不仅仅是让原来畸高的市场价格有可能出现下降,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是中国现行的汽车厂商机制将被打破,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其实在某些制度上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