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来一条新闻上海正在研究私车额度使用期限,借鉴的对象是新加坡的牌照额度拍卖政策,新加坡设定车牌的使用期限为10年。10年后,随着车辆报废和新车购置,车主可以按上3个月移动平均的成功投标价,直接获得新的10年配额;或者支付一半的价格,延长5年的配额使用权,但在5年之后不再拥有延期权力。当车辆报废之后,原先缴纳的附加注册费(一个与车价相当的押金)将返还50%—75%。
新加坡土地面积有限,道路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12%,政府为了有些解决城市道路拥堵情况,鼓励市民公交出行采用了控制车牌发放(即拥车证的发放),同时对拥堵路段加收拥堵费,这在小编之前的文章《外牌限行吹响治堵前哨治霾疏堵上下求索》就已经提过。所以在新加坡的用车成本是非常高的,但是好在新加坡人口不多,交通设施健全便利,路面极少堵塞,地铁四通八达,坐公交也很方便,总之是管理有序,细节人性化。
上海近几年大力建设轨道,增加线路的延伸段,但是在早晚上下班高峰还是一样拥堵,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很大程度上加剧城市负担。而申城一旦实施私车额度使用期限,将会和楼市一样,求大于供势必会制造大量的泡沫。车主花高价拍牌,甚至花费上万的费用让“黄牛”拍牌保证成功率,无非是想有车牌的“产权”,以后可能产权变为“使用权”,那前期车主砸下去的重金意义何在。拍牌的性质也将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很多人会退出拍牌大军,而肯花钱购买使用权的就是“款爷”,造成社会明显的阶层分化。
按照“二八”定律,80%的市民都是工薪阶层,很多为了一块沪牌熬辛吃苦,消耗积蓄。20%的高薪阶层对政策不会感冒,应该会欢欣鼓舞,因为更多的人别逼着去挤地铁、坐公交。相信城市道路会变的畅通,我们不说道路车流量减少80%,就是减少50%道路上驾车也能畅通无阻了,但造成的却是资源浪费,要是政策得到推广对车市造成的打击也将是巨大的。被“赶走的人”造成以显负荷的地铁公交更加举步维艰。
国情不同,人民的诉求不同,作为地方政府还是要以百姓的述求为出发点去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省心省力“拍个脑袋出个方案”。地方政府需要成绩,而GDP是考量成绩好坏的“试金石”,之前有楼市带动GDP的上涨,之后是不是由车牌来继续“接班”。时寒冰提出楼市拉动的GDP是虚拟繁荣,是泡沫总会有破灭的一天,希望在研究中的车牌额度使用期限不会成为上海下一个泡沫增长点,地方政府用自己的智慧站在百姓立场去解决问题,不要发生南橘北枳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