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的中国汽车产业日子可是不是太好过,产销环比下降、产量同比增速回落、销量同比下降,然后就是火热的几大合资企业官方降价。这些短句几乎已经成为了眼下汽车行业的关键词。不仅仅是国内市场,汽车出口的降幅也在持续的扩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四月我国汽车企业出口为6.16辆,比上月下降11.8%,比上年同期下降21.5%。四月的降幅又一次刷新了今年单月汽车出口量的最大降幅。在车型方面,今年四月乘用车本月出口3.2万辆,比上月下降17.8%,比上年同期下降31.3%;商用车出口2.96万辆,比上月下降4.3%,比上年同期下降7.1%。
今年的整车出口同样不容乐观,还是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1-4月,汽车出口24.5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14.6%。其中乘用车出口13.67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20.7%;商用车出口10.83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5.5%。其实这已经不是中国汽车产业出口量的第一次下挫了,2014年全年我国汽车累计出口91.04万辆,比2013年下降6.9%,其中乘用车出口53.30万辆,比2013奶奶下降10.6%,商用车出口37.73万辆,比上年下降1%。
一直以来,中国汽车的出口量都处于被公众和媒体所忽视的边缘地带,想来也可以理解,相比于中国国内市场全年超过2300万辆的产销量,不到百万辆的整车出口只占到汽车产业规模的不到4%,存在感低也就可以理解。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汽车产业依旧是一个内向型汽车产业,当然,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
内向型汽车产业发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抗风险能力极低,产能过于集中,世界产业内存在感不强。这样的发展模式并非是健康和长远的,整个产业的产能都集中于一个单一的消费市场,一旦市场有点风吹草动,内向型的汽车产业必然受到冲击。今年汽车市场的遇冷而导致的国内汽车工业产销情况的下挫就是最好的印证。同样的,内向型的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也导致了中国汽车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存在感极低,无法去打造品牌效应,创造和提升品牌价值。所以,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是外向型产业,出口量和品牌应该成为而且也必须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
在政策层面上,今年的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的指出了要推动包括汽车在内的中国装备走向世界的工作规划。在市场层面上,进入2015年汽车工业产销放缓的趋势也开始折射出中国汽车产能过剩苗头。从各主流汽车企业在2015年的产能规划来看,2015年我国汽车产业计划产能将突破3000万辆。但是在汽车销售终端出现疲软且销量增幅减缓的前提下,如此多的产能如何消化就成为了市场摆在庞大的中国汽车产业面前的一大难题。市场的作用在未来必将倒逼中国汽车产能向外输出。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方面中国汽车产业过剩的产能出于自身的要求需要向外输出,另一方面在国际汽车出口市场上中国品牌汽车又频频受阻打不开局面。而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在目前国内占据大部分汽车产能的是合资企业,而这些企业所投产的产品又不具备独立出口的条件。所以,中国汽车产业的产能向外释放和整车出口之间是存在着合资品牌这一制约因素的。并非像其他国家的汽车产能输出那样简单的。这一进一出的矛盾就好像是因为地震所造成的堰塞湖,一边是洪水在源源不断的加入,另一边却因为不断塌方的石块死死的堵住了疏通的渠道。
所以,中国的汽车产业要真正实现外向型的产业结构发展,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要解决中国汽车工业内部的主导权问题。以目前这种以合资品牌为主导的市场模式是断然不行的,发展到最后充其量顶多也就是代工制造的命运,没有市场的主导权必然会导致整个行业利润率的下滑。只有中国品牌真正在中国汽车产业格局下获得了主导权,那么,汽车行业的走出去战略以及汽车产能的对外释放才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换句话说,只有把合资品牌这块阻碍堰塞湖疏通的大石头搬走,才能够消除产能危机。
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中国品牌如何能够从根本上逆转汽车产业主导权问题继而打开出口市场呢,产品力自然是关键。以眼下中国品牌的市场境况来看,在国内市场都还落得一个不受待见的境遇,去了国外面对更加严苛的市场竞争当然是要败下阵来。所以,中国品牌如何全面提升自身产品的产品力就成为了放在汽车产业面前的棘手问题。
特别是轿车市场,种种迹象已经表明,在SUV强劲的市场表现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已经在潜意识里放弃了轿车市场。眼下的国内轿车市场里中国品牌的身影越来越少,今年四月,中国品牌轿车销售19.61万辆,同比下跌14.8%,市场份额比去年同期降低1.3个百分点。此前的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十二连跌并没有在轿车产品上得到止跌,换句话说,中国品牌轿车产品已经连续跌了近两年。中国品牌轿车产品的境遇放在中国市场上还可以通过SUV产品来拉动,但是放在国际市场上好像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轿车在最近几年里虽然不像往年那样火爆,但轿车产品在国际汽车市场上占据着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也是毋庸置疑的,全球新车销量中超过六成的依旧是轿车产品。放到国际市场上,中国品牌的这种偏科行为将使得本身就不是很强大的产品力表现再度大打折扣。由于不重视轿车产品的研发,这一原本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巨大份额的细分市场就被白白放弃掉。
另一方面,眼下的中国汽车出口市场的格局是畸形的,一些原本在国内都处于弱势的中国品牌竟然占据着出口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廉价低质的市场策略让中国品牌汽车的整体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损坏,影响最恶劣的当属双环出口欧洲。在中国品牌扎堆出口的第三世界国家市场,新车型的引入过慢,企业重视程度较低,缺乏符合当地消费需求的产品也让中国品牌正在失去这些市场的份额。
中国汽车产业要良性发展,未来必将是以中国品牌为主导的外向型汽车产业。那么,在实现外向型汽车产业的道路上,提升品牌自身的竞争力,重视出口市场,重视出口车型产品力表现是中国品牌刻不容缓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