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自主品牌新能源车累计销量达5.55万辆,占据了中国新能源车总销量的75%之多。其中,比亚迪汽车以1.8万的销量,成为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榜首,像个人生赢家。
新能源车的销量大增,在笔者看来,根本不是车型质量过硬的关系,而是政策的原因。在那些二、三、四线城市,消费者首先考虑的是面子,其实才是价格。油耗什么的,人家根本不关心。有钱买车还怕没钱加油?
所以,发改委不遗余力持续变动油价,车主们最多就是骂两句,没有游行,也没有借机打砸抢什么的。再看看人家苦逼的资本主义社会,2008年,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数百名渔民为抗议油价过高,占据了布鲁塞尔市中心的一条街道,向欧盟抗议,并警察投掷照明火炬、并推翻汽车。相比人家,中国车主极其温顺。
对于油耗最敏感的其实就是我们这些在一线城市上班的所谓"白领",一旦买了车,停车费就要交双份,家里一份,公司一份,开车出门办点事儿还要时不时给收费大叔发根烟、陪个笑脸啥的,不然连个停车位都不给你。笔者买车至今,就没在上海看见过停车不收费的地方,基本上都是采取"一边收费,对面贴条"的形式。而且,骑着铁马的警察叔叔效率绝对出奇的高,撒泡尿的功夫就能一蹴而就了。这么多来几次,白领的工资就真成"白领"了。
除了油耗之外,牌照则是阻碍一线城市消费者购车最大的"拦路虎"。这一点,笔者这些80后最有感触了。当上海牌照还便宜,当北京、广州等地上牌几乎不用花什么钱的时候,我们没钱买车。等攒足了钱指望能买到一辆看得上眼的车,这时候,上海牌照是个天价,北京、广州开始摇号。"垮掉的一代"身上附着的压力绝对山大。
这时候,新能源车型出来了,政府为了扶持,出台了相应政策,减免了购置税,给予一系列补贴,还把牌照问题暂时解决了。为什么会说"暂时解决"呢?因为新能源牌照只有使用权,没有产权。换句话说,这叫"牌随车走",什么时候车报废了,牌也就寿终正寝了。当然,冲着一张免费的沪牌,上海消费者对比亚迪秦的青睐让笔者瞠目结舌。据统计,2014年比亚迪秦的销量绝大多数都被上海消费者"消化"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就像在超市购物一样,认为随牙膏附赠的杯子很不错,就买了这支并不喜欢的牙膏。现实也给了这些比亚迪秦车主严重打击,充电很困难。因为小区停车位紧张,车主很难停在预设充电桩的位置。充不了电怎么办?没事儿,当汽油车开呗。于是,政府的初衷又一次打了水漂。
老话说得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政府立马就有新规定出台,消费者必须提前准备自用充电桩安装证明等资料,包括小区物业出具的车位所有证明、第三方充电服务公司出具的可安装充电桩证明。简而言之,只有那些有资格安装充电桩的消费者才有资格买新能源车,从而获得一张"免费沪牌"。笔者估摸着,要搞到小区物业出具的车位所有证明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起码你要有固定车位,买的、长期租的都行。想想我们平时一下班就赶回小区抢车位的苦逼样,相信这一点就能把7、8成的潜在客户赶回去了。另外,并不是每一个固定车位都能安装充电桩的,有些车位距离电表箱有点距离,根本无法排线。这下,又有一部分消费者被"打"了回去。
按理说,去年买了比亚迪秦的消费者完全有理由庆幸自己在"严政"出台前就搞定了。可是,笔者着实为他们四、五年后的换车过程捏一把汗。按照目前科技发展过程来看,四、五年完全可以达到"更新换代"的地步。目前,比亚迪秦的电动续航里程在80km左右。四、五年,更新的科技完全有可能把这一数据拉长至300km,甚至400km。到那时,秦作为二手车能卖给谁?即便有二手车商会收,又会把价格压低到何种地步?4万元?还是5万元?相比15万元的落地价,亏损何其多?
之前有媒体在私下里表态:上海每一辆秦背后都有一个拍不到沪牌的苦逼。笔者还要再加一句:几年后,他们会更苦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