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即将在第二季度公布外牌限行政策,除了延长快速路段的限行时间之外,对城市的常发性拥堵区域实施限行,由此诞生了一篇东方网汽车神作《苦逼的上海人 为了上沪牌而换车》,同事亲身说事,不说声泪聚下的“控诉”,至少也是义愤填膺的“倾述”。思如泉涌,下笔如神,塑造了微信点击量神话。确实在申城外牌车比例占了机动车总数的三分之一,总数在170万量左右,而挂上海牌照的机动车总数目前在340万辆左右,2014上海常住人口1400万,外来流动人口难以统计,上海总人口数大致在3000万左右,换而言之6人之中就有1个人有车。2015年同样发行10万张车牌,如果以一年10万张几个基数换算,10年之后单沪牌车辆就将接近500万辆,交通疏导迫在眉睫。
若是本次新政落实,对外牌的打击力度可谓空前,但问题来了,高架行驶畅通那高架之下呢?上面通了但路面上的问题还是没有实质性解决。通过对常发性拥堵区域实施限行是个不错的办法,但问题又来了,10年之后当新增沪牌量达到现在的外牌数量之后,拥堵情况同样会再次显现,也许预留出的时间可以给专家们考虑更多的可行方案。
80年代的“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到20世纪的“三大硬通货”(有房、有车和有沪牌),时代在发展,大城市的物质化脚步在加快。相信在新政的冲击下,上海牌照价格将会水涨船高,在外牌车主恐慌心理和沪牌车主投机心理的影响下,拍牌愈发向白热化方向发展。对于治理拥堵,除了加强交通规划完善城市出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引导工作,抛弃“头疼治头,脚痛治脚”的思维模式,找到病根病源才能理顺关系。大力鼓励市民交通出行,方能真正意义上疏导拥堵情况。
时下最火的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对市民驾车出行的调查显示,1公里以内驾驶者有7%、2公里以内12%、5公里以内44%,从数据发现63%的驾驶者其实完全可以选择轨道公交出行,如此一来城市道路势必非常畅通,而市民在日趋拥堵的情况下还是采用汽车出行,这背后就是缺少国家的支持和地区政府的引导。
在新近召开的“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议将成品油消费税纳入税制改革,将税收返还地方,促进提高油品质量,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说起来容易但操作起来会充满难度和阻力,成品油消费税作为国家税种,必须遵守统一的税制,所以返还地方的可能性其实不高。而这部分款项是否真的被使用在提升环境质量和治理大气污染,我们不得而知,但逐年增长的雾霾天数似乎为我们给出了答案。城市疏堵和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同根同源的一个命题,那何不将税收款补贴地方交通出行成本,给老百姓以实惠,降低市民近距离用车频率养成轨道交通出行习惯。洛杉矶和巴黎就是大力发展低成本公交系统,长期实行公交优先,虽然城市人口密集度很高,不过道路拥堵状况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