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机动车车道规划
研究规划的非机动车道将提供相对宽敞安全的通行空间;自行车休闲车道以及连接公园绿地的自行车道,以此倡导自行车健身文化。着重考虑居民区与公交枢纽、轨道交通车站之间的衔接,还有与菜场、超市之间的短距离衔接通道。设置地点:与主干道平行的支路上;滨江地区;新城、大型居住社区
昨天上午,2013年上海“无车日”暨公交宣传周在普陀区月星“环球港”广场启动。记者在活动现场了解到,为倡导市民绿色出行,上海已经准备规划建立系统、连续的自行车道网络,设置地点在轨交车站与居民小区之间、滨江区域以及与主干道平行的支小马路上。针对上海是否征收拥堵费等市民关注的焦点问题,市建交委表示,是否出台政策主要取决于交通情况。
“无车日”已举办好几年,记者昨天在采访中发现,市民们都表示会积极响应。“绝对应该倡导少开一天车。我觉得双休日、短途游开车比较合适,平时上下班搭乘轨交很方便。”市民刘先生表示。“上下班时道路太堵了。乘地铁在时间上能把握。”
为配合“无车日”活动,上海交通卡公司昨天首次举办“交通卡倡议绿色出行”抽奖活动。当天在人民广场地铁换乘大厅,交通卡公司邀请市民从数据库中抽取出卡号2500个,每个获得价值400元的交通卡网上充资设备1套(含280元储值额)。中奖名单今天上午10点后在东方网、交通卡官网上公布。
拥堵目前仍处于可控范围
截至2012年,上海市注册小客车保有量达到177.8万辆。市建交委综合交通处处长徐立君说,上海交通出现拥堵,与连续变道、交叉口“拖尾巴”等不文明驾驶行为关系较大,不过目前上海交通仍处于可控范围内;对于是否征收拥堵费、是否限行外牌车等等储备政策,有关部门一直在关注,但是否真正施行,要看城市交通状况。“如果交通状况有改善,政策就不会推出。如果持续恶化,政府和市民就需要从储备政策中一起选择。”徐立君说。
上海注册小客车千人保有量为75辆,低于国内同类城市水平,更无法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相比。为何上海道路交通仍然拥堵?交通管理部门指出,交通拥堵与两个变量有关:车辆保有量和使用强度。与东京、纽约等发达国家城市相比,上海小客车保有量虽然不高,但使用强度很大。尤其早晚高峰时段,大量小客车长时间在道路上行驶,给城市交通带来压力。
能否减少汽车使用强度?在一些市民看来:“除非采用带有强制性的措施。”每天乘坐公交车上下班的瞿先生告诉记者,收取“拥堵费”提高驾车成本,能够促使部分市民放弃驾车转而使用公共交通,或是采用“P+R”(Park and Ride,停车换乘的意思)模式“有节制”地驾车出行。据了解,“拥堵费”自上世纪70年代从新加坡首开先例后,英国伦敦、瑞典斯德哥尔摩和美国纽约等“超级堵市”纷纷效仿,不少城市取得了实效。
但不少驾车族坦言这样的治堵建议难以接受。黄女士认为:“机动车对于很多家庭而言只是代步工具,收取‘拥堵费’会增加出行成本。”此外,专家也坦言,一些城市即使收取“拥堵费”,情况也并未真正好转。一味采取强制措施,并非“包治百病”,关键还是要找准拥堵的原因。
规划车道方便骑车换轨交
自行车是绿色出行的传统方式,不过,上海自行车的使用频率与以前相比呈下滑态势。自行车专用道少、非机动车占道情况屡见不鲜,制约了公众使用自行车出行的热情。在昨天的上海“无车日”宣传主会场,市建交委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上海非机动车车道的建设将制订计划,主要设置在与主干道平行的支路上,不仅方便骑车,还有益于分流主干道交通;非机动车车道在滨江地区也要规划,此外还考虑在新城、大型居住社区和重点地区的建设过程中,规划设置相对独立的自行车出行网络。“我们研究规划的非机动车道,将提供相对宽敞安全的通行空间;自行车休闲车道以及连接公园绿地的自行车道,以此倡导自行车健身文化。着重考虑居民区与公交枢纽、轨道交通车站之间的衔接,还有与菜场、超市之间的短距离衔接通道。”徐立君表示。
市交通局的相关领导也透露,未来的上海会更加注重绿色交通,显著改善步行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的出行环境。上海慢行交通的发展方向是:保障步行交通、引导自行车合理运行,促使助动车向公交转移;积极引导长距离的自行车出行向公共交通转移;改善交通条件以发挥自行车短距离出行和接驳轨道交通的功能,并在轨道交通车站设立自行车停车场。
正规划轨交14、15号线
昨天的“无车日”主会场,普陀区有关部门以展示板向市民介绍了轨交14、15号线在普陀区段的走向及设站规划。规划中的轨道交通14号线在普陀区呈东西走向,沿着曹安路开行,规划车站有真新新村站、真如西村站、铜川路站。14号全线线路走向为:起于嘉定区封浜,沿曹安路-铜川路-武宁路-万航渡路-华山路-长乐路-金陵路-人民路-新永安路-过黄浦江-花园石桥路-陆家嘴东路-浦东大道-云山路-锦绣东路-浦东金桥金穗路。总长约39公里,全为地下线。
规划中的15号线在普陀区为南北走向,沿着真大路开行,规划车站有祁华路站、丰翔路站、南大路站、古浪路站、上海西站等。
疏堵结合:需更完善的交通体系
“采取强制性措施的前提是公共交通便捷、相关配套完善,才能引导公众选择绿色出行。”专家表示,交通是城市的血脉。拥堵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缓解城市“拥堵症”必须纳入城市综合规划,予以整体考量。
比如,本市推行“P+R”模式,倡导驾车至枢纽站后换乘地铁进入市区。但因“P+R”停车场的选址、配套等问题,导致冷热不均现象非常明显。虹桥枢纽淞虹路站的“P+R”停车场,工作日6时不到就有车停进,8时之后几乎没有空位。居住在嘉定、闵行等区域的车主,将车辆停放在此后换地铁至市区上班。但在地铁7号线大场镇附近的停车点,情况却截然不同:720个车位常年空着600余个。
“现在上海的公共交通虽然有很大改善,但精细化和人性化方面还差一口气。”王先生坦言,目前上海虽设有公交专用道,但是往往“专道不专”,公交优势难以体现。而不久前一场大雨让上海两条地铁线路停运,缺少相应后续措施,也凸显了管理上的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