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汽车影院"亏本赚吆喝" 百万私车难养活3家影院?
2013-8-5 14:12
来源:东方网

   据《劳动报》报道,至去年末,上海有141.32万辆私家车。可这支庞大的消费大军,却可能养不活几家汽车影院。

  躺在汽车里看电影———这一独特的汽车文化自美国诞生以来,恰有80年。在入沪的3年时间里,汽车影院却是人气不足、尚难盈利。同样的困境,也如同眼下炙热的高温一般,困扰着国内越来越多的汽车影院。受此影响,申城部分汽车影院打出了160元进场费只要1元就能享受的“亏本”团购。

  这一家家汽车影院背后,是各地掀起的对汽车文化产业的掘金冲动。对此,专家提醒,在看似诱人的概念背后,汽车影院当下只能是吊人胃口的噱头和亮点,难成产业发展的主流。记者体验

  躺在车里看电影观众半数是情侣

  周三晚上7点半,闵行区曲吴路,格里芬汽车影院。夏夜依然热浪滚滚,车内的收音机里传来与车外露天屏幕播放的电影同步的声音……这,就是汽车影院。花上百来元支付汽车进场费,就能躲在车里看上一个通宵的电影。

  不过,比起日益奢华的电影院,这里仍存在着视觉偏暗等观影欠缺。因此,当晚,将近一万平方米的“座位席”上,观影的车辆仅30辆左右。其中半数是年轻的情侣们。

  空地就是座位席

  当晚,记者驱车开到曲吴路一处文化创意园区。这儿有着继宝山和金桥的两家之后的上海第三家汽车影院,也是格里芬在上海的第二家连锁店。

  在门口购买了一张电影票后,记者由引领员引导到一块空地上。“虽然地上有划好车位,但是毕竟场地上比较暗,要留有一定的通道,所以还需要我们带领一下。”一位引导员告诉记者:“汽车影院的电影票上没有印座位,基本按照先来先选车位的原则进场。”另外,像SUV那样的大车,一般都安排到后排。

  在将近一万平方米的电影院空地上,面对面竖着两块大型放映银幕,相较传统影院银幕大出近两倍。据院方介绍,这块空置的场地被一分为二,每半个都可容纳100辆车,各可放映电影。不过,临近开场时,影院内停有约30辆车。除了常规的5人座家庭用轿车,也有开着敞篷车、越野车等座驾的年轻人专程前来体验。

  要在这里看电影,观众得打开车内的收音机调至固定频率,影片的声音借此同步传输。一些观众反应,这种半自助式的观影方式让他们觉得颇为新鲜。“就是冲着这种独特的观影方式来的,挺好玩的。”一位车主笑着说。

  视觉偏暗看起来吃力

  《速度与激情6》开映后,电影激烈的赛车和枪战音效,加之汽车相对密闭的环境,的确让人感受到超出影院的震撼。不过在视觉上,汽车影院的观影效果就逊色于实体影院了。“最主要的问题是放映效果偏暗。”市民陆小姐带着两个孩子第一次来体验汽车电影,“电影里一些黑暗环境的镜头看起来有点吃力。”

  记者调查发现,造成观影效果欠佳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途不断有车辆加入和离开,车辆的灯光照射到屏幕上影响观影。另外一方面,汽车影院影片的投影距离一般是普通影院的两三倍,亮度的效果会有所减弱。

  对此,格里芬汽车影院的负责人汪贵涛承认,屏幕的亮度不够,但主要是影片本身拍摄时的亮度关系造成的。有业内人士表示,汽车影院也有适合放映的电影门类,相对而言动画片的放映效果就相对较正常。

  160元可看整个通宵

  百年不遇的持续高温下前来看电影,这里的吸引力在哪里?

  这一晚,排片表上写着《速度与激情6》、《惊天危机》、《不肯去观音》等最新上映的影片。对此,影院工作人员颇为自豪地说:“我们其实是一家院线公司。因此无论是进口大片还是国产电影,都能在第一时间上映。”

  更多的观众反映,是汽车电影类似传统电影院“情侣包厢”,特别私密。记者在格里芬汽车影院闵行店体验时发现,当天半数左右的观影者都是“情侣档”。“大多数观众都是二三十岁的情侣或夫妻,看重的就是不被打扰的感觉。”汪贵涛笑着说。

  在影院方面看来,他们还有独特的“性价比”。汪贵涛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按照160元一辆车的进场费计算,影院每晚从7点半放映到凌晨4点左右,播放3到6部电影。以每辆车两名观众平均观看两部电影计算,平摊到每个人的票价是40元,比一般的电影院动辄百元的票价便宜不少。

  行业现状

  冷清时一天只等来一辆车影院推1元团购亏本赚吆喝

  据调查,沪上汽车影院都挣扎在盈亏平衡点上。冷清的时候,偌大的影院一天只能等来一辆车。而人气不足带来的生存困境,已经席卷至整个国内外市场。受此影响,申城部分汽车影院打出了160元进场费只要1元就能享受的“亏本”团购。

  开业三年尚未盈利

  虽然汪贵涛强调着格里芬电影院里160元的进场费有着较高性价比,这家连锁汽车影院前不久却作出了一个无奈的举措。一些车主透露,他们是购买了影院之前推出的团购券才来的,团购价为1元。

  百元进场费的身价为何会只跌到1元?记者了解到,目前沪上有三家汽车影院,除了格里芬金桥店因附近市政工程而暂时停业外,两家都正常营业,但人气不足是他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其中一家位于宝山的汽车梦工场,开业于2011年,为上海首家汽车影院。不过,相关人士坦言,前来看片的观众还不够多。“最少的时候,一天只能来一辆车。”他透露,三年来,影院陆续积累了固定的观

  众,改变了以往只有散客来尝鲜的局面。即便这样,生意最好的时候也只有五六十辆车同时观影,只占影院总容量的一半左右。

  记者从汽车梦工场了解到,开业至今,影院勉强达到了收支平衡。格里芬方面也曾对外表示,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回成本。

  业内人士分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吸引人气,成为还“活着”的汽车影院们最关注的话题,团购就是一种应急举措。据格里芬闵行店方面介绍,其“一元观影”活动期间吸引了近两百辆车。尝到甜头影院还打算推出一个月内满5次观影就全免费的活动。

  各地陆续出现倒闭

  上海这两家汽车影院并非孤例。

  国内最早的一家汽车影院出现在十几年前的北京,但直到近年来,这一对普通百姓来说颇为新奇的业态才在国内各地遍地开花。天津、成都、杭州、深圳、宁波,甚至远至内蒙古,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身影。但随着开设汽车影院热潮一同发生的,是开业后影院的冷清局面。杭州、深圳、成都等地曾陆续出现因无法盈利而倒闭的先例。

  更令从业者们担心的是,就在汽车影院的发源地美国,一股倒闭潮也在悄然上演。据悉,1933年6月,在美国新泽西州品萨肯市,世界上第一家汽车影院开业;但现在新泽西州已没有汽车影院。1958年,美国汽车影院的数量曾达到4000家,现在则只剩下大约360家了。利润空间不断减小,成为影院们先后倒闭的直接因素。

  分析思考

  投入成本不菲消费体验不佳141.32万辆私车难养3家汽车影院

  面对沪上私人汽车达141.32万辆的巨大市场,汽车影院被看做是光靠票房就能盈利的行业。可现实中这一舶来品为何遭遇水土不服?专家分析,文化消费习惯的差异、消费体验不佳以及能源消耗较大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汽车+电影院”简单拼凑

  汽车梦工场方面负责人在解释开业初衷时曾对媒体表示,当初做这一项目的主要想法是填补空白。“这么大一个城市,没有一个汽车影院实在说不过去。”

  的确,在很多人看来,汽车影院是一个前景良好的“好项目”。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9309万辆,比上年增长了18.3%。而根据2012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至去年年末,全市拥有私人汽车141.32万辆,也比上年增长了17.8%。“这么多的有车族在开车之余,肯定需要各类娱乐休闲服务。”业内人士说。

  理论上来说,汽车影院也是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汽车影院在国外是比较成熟的行业,单靠票房即可维持生计。”汪贵涛透露,以格里芬为例,目前其160元门票中,利润大概在20%左右,“只要市场足够大,达到一定的量,就能够有比较好的盈利。”

  可现实中,沪上141.32万辆私车为何就养不活影院?据悉,未来,顾村公园附近将新建一处绿地北郊汽车生活广场,引入一家汽车影院。该项目负责人透露,项目尚在筹建,但他们已经做好了“过冬”的准备。“因为这个市场需要培育。当大部分开车族开车主要是为了上下班使用的时候,要谈汽车文化还太远。”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市场营销研究中心主任晁钢令也指出,汽车影院在国内遭遇水土不服,源自于其背后的文化消费习惯落后于产业的发展。具体来说,这一业态能在美国率先诞生并茁壮发展,与当地独特的文化消费习惯有关,美国人在汽车里看电影是一种很正常的习惯。相较而言,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较晚,电影院的发展速度反而更快。观众对汽车影院的需求就相对较小。

  此外,有业内人士直言,国内大部分汽车影院还只是简单的“汽车+电影院”拼凑模式,消费体验做得不够。

  片源、环保、投入皆成掣肘

  首先,要获得最新、最好的片源就不那么简单。格里芬方面表示,要吸引观众,最终还是要依靠影片的质量。“我们开张以来生意最好的两次,一次是上映《黑衣人3》,另外一次是《泰礮》,都正值电影热映之时。”汪贵涛告诉记者,一般人以为汽车影院的旺季淡季之分和季节有关,其实是与影片片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悉,现在许多机构都打着“汽车影院”的牌子,但没有办理过正规完善的手续。这类“汽车影院”主要是用于商业推广,平时基本没有正规一线的影片同步播放。外地还曾因此出现影院刚一开张就被查封的情况。格里芬方面认为,他们可继续坚持的优势在于本身就是一家院线公司。“我们可以直接从中影集团拿影片的数字版权,然后按照票房分账,大概每部片子票房中的48%要给中影。”汪贵涛说。

  还有不少消费者担心,时髦的汽车影院会引来环保问题。“这么热的天去看露天电影,车子里一定会开空调。如果连看几部,空调费也会花掉不少。这岂不是一种浪费。对空气也是一种污染。”车主陈小姐抱怨。到了冬天,要开暖气也同样如此。

  不仅如此,巨大的投入成本也考验着从业者的耐心。格里芬方面曾对外表示,影院的初期投资在数百万元左右,还要加上每年十多万元的房租和人工成本。“最现实的问题是,你需要一块对车主们而言不算太远的大场地。而这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很难做到。”绿地北郊汽车生活广场负责人说。

  整合资源发展汽车文化产业

  事实上,汽车影院从小众逐渐受到关注,与其依托的汽车文化产业休戚相关。

  晁钢令介绍,从产业划分来看,汽车凝聚了庞大的产业链。其核心为与制造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其外围则包含汽车文化、汽车金融等。而在汽车文化内部,还涉及会展、赛事、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他认为,汽车是上海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未来也有着良好的前景。值得关注的是,其中蕴含的汽车文化产业更多地体现出了文化产业的特性。“考虑到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汽车文化产业在今后完全可能超越传统汽车产业的发展。”他说。

  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汽车文化项目在上海乃至全国落地。以申城为例,最具代表性的项目即上海国际汽车城。记者了解到,它有别于其他注重制造业生产功能的汽车产业基地,实现了汽车制造业的前端———研发设计功能,以及汽车制造的后端———汽车展示博览、贸易和体育文化。从体育文化看,F1赛车场已成为其支柱项目,周边还涵盖了汽车博物馆、汽车会展中心以及汽车博览公园。

  更多的行业进入者选择了更为微观的资源整合模式。筹建中的绿地北郊汽车生活广场就将目标聚焦在了汽车生活广场的定位上,拟兼具房车露营、极限越野、汽车改装等多项功能。而先期投入运营的汽车梦工场除汽车影院外,也吸引了汽车博物馆、赛车活动、汽车和汽车零配件展示、汽车改装后市场服务、二手车拍卖交易等业态组合在一起。“汽车相关的配套行业的发展已非常成熟,每个小的环节都几乎拥有了完整的产业链。汽车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搭建平台,将各类资源有效整合。”绿地北郊汽车生活广场负责人介绍,眼下,发展最成熟也最赚钱的,依然是传统的汽车配件。其次是汽车易损件、汽车用品。接下去,包括改装车等原本小众的“玩车”项目也逐渐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国内,一辆20多万元的车要按要求改装,就需要动辄上百万元的改装费。此外,山地车、越野车等赛事也可拉动赞助商、后援会甚至汽车厂家投资。

  更适合当一个“新鲜噱头”

  晁钢令指出,目前多地出现的汽车影院及汽车生活广场热背后,不乏开发者以汽车文化这一“新鲜噱头”来融资的考虑,因此市场中也会出现短期套利为目的的现象。比起这种获利冲动,更多的人是将它们作为一种亮点,吸引人气。沪上一家新近开业的超大城市综合体就考虑在楼顶开设一家汽车影院,以升级其停车场功能。“显然,商场里开汽车影院本身不会有多大的盈利。但它可以作为亮点,吸引消费者前来,从而实现在商场部分的消费。”绿地北郊汽车生活广场负责人也说:“大部分汽车广场引入电影院,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吸引人气,从而盘活广场上的各类资源,并从长远中赚钱。”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