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上海将建成国家“公交都市”。届时,上海将全面建成600公里轨道交通基本网络,中心城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比重达50%(不含步行),其中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达5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70%。这是昨天公布的上海市人民政府相关文件中显示的内容。其中还将重点提高中心城轨道交通网络密度和站点覆盖率,着力解决中心城站点高峰时段运能运量矛盾。
“BRT”建设
鼓励郊区新城、重点区域
老百姓关注的快速公交(BRT)已经明确了建设的重点地区:鼓励中心城有条件的道路、具备条件的郊区新城、重点区域积极发展现代有轨电车或快速公交(BRT)系统;加大公交优先道建设力度,选择重点客运走廊增加划设公交优先道,推进有条件的道路设置路中式公交优先道,形成300公里左右的公交优先道网络。到2015年,新建、改建公交停车保养场12座,基本实现公交车辆进场停放。新规划建设60余个综合客运枢纽,并注重加强与公交优先道的衔接。积极创造条件,规划和推进公共自行车租赁停车点及自行车道系统建设。
市政府文件还明确,上海规划、建设航空港、铁路客运站、水路客运码头、公路客运站、大型居住社区、大型商务区等建设项目时,要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划,建设配套的城市公共交通设施,注重步行道、自行车道、公共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配套的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对未按规定配套建设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验收。
中心城高峰时段
公交换乘5分钟内实现
市政府规划显示:上海将进一步强化公共交通路权优先,在公交优先道和中心城“三纵三横”公交线路集中道路路口。加强对公交优先道的监控和管理,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加大违规处罚的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占用公交优先道、干扰公共汽电车优先通行的社会车辆,保证公共汽电车对优先车道的使用权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的正常运转。提高公共汽电车的运行速度和准点率。
到2015年,中心城平均运行车速达到12-15公里/小时,公交优先道上的运行车速达到15-20公里/小时,年均提升5%以上;公共汽电车发车准点率达90%以上,高峰时段中心城公共交通实现5分钟内换乘。逐步缩短公共交通最小行车间隔,公共汽电车高峰时段平均发车间隔中心城不超过8分钟,郊区新城不超过10分钟。
届时,公共汽电车早晚通勤高峰时段平均满载率不超过70%。允许班车、校车使用公交优先道,在条件允许路段设置合理的通勤班车、校车停靠点。加快推进市、区(县)客运资源共享,继续在城乡结合部、郊区大型居住社区和行政村开辟冷僻线路。
轨交外围换乘枢纽
适度建设PR停车场
2015年,上海将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交通接驳问题,优化公共汽电车与轨道交通的紧密衔接,原则上公交中途站距离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距离不超过50米。在轨道交通外围换乘枢纽和终点站,因地制宜地适度建设PR停车场,统筹考虑出租汽车停泊点。
积极发展灵活便捷的小型公交接驳方式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络,形成服务于大型居住社区、商务区、商业街区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最后一公里”接驳方式。按照“最后一公里”交通接驳方式的特殊定位,灵活确定车辆车型、运营时间和运营组织方式,最大限度方便市民群众出行。
根据运输距离、服务质量以及交通政策导向等因素,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的票价结构,完善票价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使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合理界定补贴补偿范围,对实行低票价、减免票、经营冷僻线路、承担政府指令性任务等形成的政策性亏损,由地方财政给予适当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