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我国提出发展电动汽车已有12年,但市场的接受速度还远远没有跟上,因此,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来解决电动汽车发展所遇到的难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分时租赁有望起步
“既然自行车能够共享,租车车主可刷卡取车、分时租赁。为什么电动车不能呢?”昨天,上海国际汽车城副总经理曹光宇说出了自己的设想。据悉,最快4月,汽车城有望在上海率先启动电动汽车的分时租赁业务。通过低成本的分时共享模式,可以打消购买和使用顾虑,培养更多潜在用户。据悉,汽车城方面的初步构想是为满足公交车和出租车无法覆盖地区居民的短途需要,在居民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足够的电动汽车取车和还车网点,用户可根据自己出行的特点通过网站或电话挑选汽车生产厂家,并搜索车辆可用的时间段进行预约。预约成功后就可以到指定的车辆所在地,凭会员卡把车开走。
另据巴士等相关汽车租赁服务企业透露,最快下个月就有望在地铁站、大学、医院等人流密集区域开始电动汽车的租赁试点,首批初步计划推出50辆,日租费用可能不超过200元,比打车还便宜。
尝试合同能源管理
如果说,分时租赁模式是通过减少用户使用成本来推广的话,类似合同能源管理的电池租赁模式,则是希望用省下来的油钱让用户共享收益。
今年1月初,30辆电池加超级电容的双电公交车在浦东投入运营,就采用了“服务总包、电池租赁”的商业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创新在于融资租赁和实时监控,由雷博公司将电动公交车和电池分开销售(租赁)给公交公司。公交公司只需支付不含电池的裸车价格,电池则以租赁方式分几年付款,雷博公司专门负责充电设施的维护与营运。
事实上,电池每年的租赁费就是原来柴油车的平均维护成本。公交公司对相关的成本给予锁定,一分钱都没有多花,还降低了司机的劳动强度。而对雷博公司来说,他们的赢利点在于用电与用油之间的差价。雷博公司副总经理严元告诉记者:“车辆可靠性高,我们就有赚头,老是出故障,就得自己贴钱。”这一来,用户和企业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
商业模式亟须创新
目前,各种模式市场切入点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对此,盖世汽车网总裁陈文凯向记者表示,电动车商业模式探索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障碍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缺乏科学的商业模式推广规划;围绕商业模式运营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形成;不同地区之间的商业模式缺乏统一协调机制。
有鉴于此,相关部门已经启动了《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商业模式调查研究》课题。调查主要内容共有三项:从技术-产品、消费-市场、环境-服务全方位展开深入研究。课题组将在摸清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企业应向市场推出什么样的产品,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百姓消费需求;什么样的人群适合成为新能源乘用车的先期使用者;新能源乘用车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方便人们使用新能源乘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