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二届“全球汽车论坛”在成都举行,这是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委员会“独家”举办的“汽车高峰论坛”,论坛主题为: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
与每年汽车业“四大权威机构”举办的天津“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相比,显然,成都论坛的规模要小一些,“官方色彩”也淡一些,与会的官员人数少一点,级别低一点,而且官员都不做大会“讲演”,只在分会上做专题发言,因而“自由言论”的味道就要浓一点。参加“天津峰会”,企业除了尽“捧场”的义务,更多的是去“聆听”各政府主管部门的“高见”;而成都论坛更多的是企业在表现,企业的声音要大一些,也受到更多的关注。
有趣的是,在论坛大会做主题讲演的中外公司风格迥然不同:跨国公司讲的都是“技术”,而国内企业则大谈产业发展,主要是自主品牌,像徐留平、徐和谊、张房有,尽管都是大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旗下都有为数不少的合资企业,但是他们却无一例外的集中讲“自主品牌”。也是,如果没有自主品牌,或者说自主品牌不强,还谈什么“汽车强国”!充其量也就是个“合资强国”,或者“国际汽车品牌强国”,所以他们这也算是“紧扣主题”。
尽管论坛言论“自由”,并且专门安排了两场“头脑风暴”,但是会场上的发言并没有多少争论,即使在“合资的道路今后怎么走?”这样的“敏感”话题上,也是自说自话。汽车业主管部门之一的工信部装备司司长张相木,仅仅提出“值得大家深思”,而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作为这一主题的主要演讲嘉宾,无论是北京现代的外方高管卢载万,还是东风日产的中方高管任勇,见解“高度一致”。卢载万认为,中国市场对现代汽车冲进世界前五贡献巨大,现在的合资方式很好,他感到十分满意,没有想到要去做什么改变。而任勇反复强调的都是“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似乎成不成为汽车强国并不是什么大事,或者说在他看来把合资企业做好就是“汽车强国”了。
然而不能回避的是,合资企业与自主品牌在市场上冰火两重天的现实。
今年以来,自主品牌进入了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市场销量下滑严重,除个别企业如长城以外,其他自主品牌企业都陷入困境,销售困难、资金困难。但是奇怪的是,除中汽协公开为自主汽车“要政策”外,自主品牌企业却都认为,保护政策救不了自主品牌,造就不了“汽车强国”。
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就认为,“不单是汽车,整个国家都有一个由生产大国要向创新强国方面发展的问题”。现在自主品牌遇到的困难,是因为“合资企业走自己的路,让自主品牌无路可走”,因此他们只能“走出去”。在他看来,走出去在国外遇到的困难远比在国内遇到的困难小,因为“外国人比中国人在面子观上弱一点”,很多国家的部长都坐力帆车,而在国内,政府采购呼吁了多少年,官员还是只坐奥迪,没有多少官员愿意坐自主品牌车。正因为这样,力帆在国外的发展就很好。据了解,目前力帆汽车(微博)销量中出口约占55%,国内销售只占45%,出口比例大于国内销售,这在国内是独此一家。
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的讲演博得的掌声最多。他认为,自主品牌当前遇到的困难,是过去在发展道路上问题和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因为自主品牌企业大多是低端起步,通过模仿和低廉价格,占据了合资品牌无暇顾及的低端市场,获得了一定的空间,缺乏脚踏实地和创新求变的精神,没有与国际品牌长期作战的战略部署,只想抓市场的空档进行投资、投机。当合资品牌价格下沉时,就必然面临“品牌枷锁”的一步一步收紧。他提出,汽车企业既不能祈求政府的政策庇护,也没有理由抱怨消费者不支持自主品牌,关键要看自己的产品能不能够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期望,才是汽车自主品牌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他主张,自主品牌企业要迎难而上,高举高打,向高端化发展,提升品牌,才有资格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无独有偶,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朱福寿也持同样的观点:“要避免给予汽车企业不合理的鼓励和税收减免,这将最终导致汽车遍地开花”,他分析认为,过去十年,正是因为汽车业的快速发展,遍及全国的保有量,以及所谓日韩等国的发展经验,得出“中国至少还有十年的黄金增长期”的判断,“三大诱因,促进了中国汽车企业的大跃进以及不切实际的发展”。他主张汽车企业要努力保护环境,减少资源的投入和消耗,制造优质汽车,国民也养成健康的消费观念,优化生活品质。
正如论坛执行主席、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王侠所言:“从2011年起,中国汽车产业开始告别高速发展时代,面对调整,从生产大国发展成为创新强国的课题摆在整个行业面前,更直接关系到今后十年中国汽车产业何去何从,能否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当然,中国能否成为汽车强国,并不是一个论坛所能承担起的责任,但是,从论坛发出的声音,是令人鼓舞的。对自主品牌来说,像一首歌曲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大家一齐努力,中国“汽车强国”的梦就有一天会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