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光明
汽车媒体资深评论员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汽车行业也不例外。今年尚未开春,新车上市就打响了。有的甚至抢在了年前就已经发布或下线,造成了新车如过江之鲫,争先恐后之状,用圈内的话说,叫新车扎推上市。说白了,就是抢市场。
对于这样的繁荣,总让人感到不太踏实。以前是几年出不了一款新车,现在一年要出几十款,近乎上百,让人眼花缭乱。从一年出一款新车,到一年出几款新车,车企的拍胸起誓,既表示信心也代表承诺,或是想彰显些什么。其实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举彼此效仿,蔚然成风,肆意蔓延。有人留心了一下,凡是黄道吉日,就会发生新车发布撞车之虑,挤作一团,苦了传媒,新闻性就差远了。就以3月18日这一天为例,有四款新车(比亚迪F6、第八代雅阁、新一代凯迪拉克、大众新途锐)同时上市,还不包括新车试驾和其他汽车新闻的发布。3月20日,在上海也有两款新车在同一天里要发布。对于这样的频率,有人戏说,今年又是一个新车狂轰滥炸年。依据是仅自主品牌今年就有50余款新车要出笼,上半年有30款新车要上市。
对此信息,内行人很难高兴得起来。尽管现在购车的胃口被吊了起来,但一上市就怕降价。不少准车主在购车时最担心的就是这一点。说大一点,厂商的诚信有待检验,能否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值得怀疑;说小一点,一不小心就被糊弄或惑悠了。近年来,新车刚上路就传来跌价的消息不绝于耳,这对车主来说,是最郁闷的事。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新车又有多少?听起来新车很多,如果仔细一查,原创或全新的屈指可数,多半是改款或改进的车型。令人费解的是,有些新车上市,竟用半年或更久的时间预热,炮制概念,喋喋不休,没完没了。从谍照披露、新车见面、下线仪式到上市剪彩、价格公布等,试图以此方式来吸引眼球,延长新车上市的保鲜度。
对此做法,不少厂商不仅认同,还被看作是一种营销手段。比如同一个车型却要分车系、价格持续上市(公布),不厌其烦,轮番轰炸,直至感觉迟钝,审美疲劳为止。于是,有人把新车上市活动比喻为精彩的舞台剧,会做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唱的。市场观察人士干脆点穿,这是秀场。说新车闹春看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鉴于此,不少厂商总结出道道出来。上市活动做得好与不好,与车卖得好与不好还是有很大关系。私下里有不少议论,如某车在内行人看来是一款好车,但市场表现却是一般;而在内行人看来,倒是一般的车却卖得很火。故有人说,这与新车造势好坏有很大关系,甚至有人把此手段看作了营销技巧。于是,近年来,新车上市活动的演绎一路攀升,别出心裁,要制造“惊悉”或感官上的刺激。由此,凡是国内有名的旅游胜地,知名的城市和宾馆几乎都已被新车上市活动所光顾,甚至同一个地方,同一家宾馆,一年中会重复同一家车企新车上市活动也已屡见不鲜。以致新车上市活动的最大看点几乎就只剩下形式大于内容。
“这是一个为欲望提供想象空间的舞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汽车消费已经循入个性化的多元时代,极大地刺激了强劲的购买力。近年来,每年50%高增长的豪华车的诱惑,使得进口车市场尤其火爆,一些熟悉的老牌子换个说法,或是变个脸,都当成了新车在卖,本土的老牌子也跟着效仿,只是改了个型号编了个年份而已。有趣的是,用进口车做托,而后再推国产车又见新招,或打进口的牌子,国产车的价格,玩转性价比的游戏又开辟出新途,本土汽车干脆就祭出“C级车的性能,B级车价格”,让实惠见底,把中高档车价格拉到10万元以内。在概念上,从“战略车”到“跨界车”,再到“全球车”,一时很难界定,甚至拉虎皮做大旗,谁都想试图说清楚,但越说越糊涂。这样的混沌使得车市的热闹被娱乐化,但又谁试问过,热闹之后是否传递了有价值的消费信息?一些概念是否已经落地,能被认同和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