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月14日,中美双方发布《关于加强中美经济关系的联合情况说明》,表示中方决定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一个连续多年亏损的险种引来众多外资险企的憧憬,正说明其意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A
交强险开放这次是真的
酝酿多时的交强险业务对外资险企放开,这次终于有了最权威的声音。中美在本月14日签署的《关于加强中美经济关系的联合情况说明》中表示,我国已决定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在完成修改相关法规等程序后,将正式颁布实施。这意味着外资保险公司由此将进入其梦寐以求的近千亿元规模的中国交强险市场,也标志着中国保险业市场由此步入全面开放阶段。多位业内人士分析,这是国家高层首次对此明确定调,以此来看,交强险业务对外资险企放开的进程正在加速,正常情况下今年年内应有实施的可能。
交强险作为中国财险业固守的最后一块“领地”,其对外资放开昭示着中国保险业的全面开放。正式放开后,只要有经营商业车险资质的外资保险公司,都可经营交强险。
B
外资觊觎醉翁之意不在酒
2006年7月1日,中国保险市场正式开展交强险业务,但施行至今,交强险除2008年略有盈利外,亏损一年胜过一年。据中保协统计,2010年33家经营交强险业务的中资保险公司在该业务上的亏损高达72亿元。但正是这个亏损的业务,却让很多外资险企垂涎已久。
“交强险多和商业车险一起捆绑销售,一般来说客户会在办理交强险的同时购买这家公司的商业车险,所以这个市场很大。”一名财险公司人士告诉记者,交强险覆盖面大,对于任何一家保险公司来说,涉足交强险都可以使其更快地扩大市场份额。
从开始推行业务以来,交强险一直是中资财险公司独门“领地”。数据表明,虽然现在国内有20家左右的外资财险公司,因交强险业务一直未对外放开,目前仅有三星、国泰、安联、现代等外资险企开办了商业车险业务。囿于国内交强险与商业车险必须捆绑销售的现行规定,外资财险公司经营车险业务必须找一家中资财险公司组合销售中资财险的交强险,然后才能销售自己的商业车险,或找一家代理公司,通过合作来销售车险。这无形中就束缚住了外资险企拓展中国车险市场的手脚。据统计,目前外资财险公司的中国车险市场份额占比还不到2%。
对国内财险业而言,车险业务是绝对的大头,市场份额高达70%。但由于外资财险公司以往受制于交强险管控,车险业务确实很难有进取。现在一开放,等于是为他们开启了国内车险市场的大门,可以与中资财险面对面地同场展开车险业务竞争。所以,对于外资财险公司来说,交强险放开绝对是利好消息,可以帮助其提升车险市场份额。
C
倒逼市场消费者最终受益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开放交强险,对众多中资财险公司而言,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外资财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市场经验均好于中资财险公司,特别是在风险分散与风险控制方面的优势很突出,可以倒逼中资保险公司改善服务品质和管理水平,并有利于国内公司引入国外财险的先进理念、管理模式,进而提高国内车险业务的保障程度与市场化水平;另一方面,外资险企全面涉足车险,也使市场主体多元化,必然会大大加剧竞争,因为“蛋糕”就那么大,原先中资财险公司占据的绝对优势地位很可能就不复存在,市场最终将重新洗牌。短期内外资财险公司的市场占有份额也不会迅速增加,至少3~5年内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外资保险主要定位于高端市场和特定客户群,属小众市场,而国内车险市场的特点恰恰是出险多、理赔也多,外资保险难免会遭遇“水土不服”,毕竟像网点铺设、人力培训、文化差异等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因此,交强险开放对人保、平安、太保等大中型中资财险公司影响甚微,但相对不利于小型财险公司。
对于消费者来说,交强险开放则是一个利好。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外资保险公司的加速进入,将会有更多好的保险产品和优质服务。在西方发达国家,保险业具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其先进的经营理念、专业技术、优质产品及售后服务也将会对中国本土保险公司产生良好的示范和启迪作用,使保险服务整体水平上升。外资财险在风险管理能力和市场经验方面好于中资财险,一旦多家外资财险公司进入商业车险领域,将对市场带来很大的影响,充分的竞争可能会使商业险的保费有所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