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连续接到读者来电反映购买汽车后遇到的质量等问题,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汽车消费投诉倍增
今年初,德城区王先生在德州经济开发区某汽车品牌店花12万元买了一辆轿车,根据购车协议,王先生所购汽车保修为6万公里。令他想不到的是,新车才跑了4000多公里,发动机便出现异常响声。王先生当即找到专卖店反映。
专卖店检测后的结论是:车辆处在磨合期,出现异常响声属正常现象,度过磨合期后会自行消除。然而,当汽车跑到1万多公里时,问题更加严重。他再次找到专卖店,给出的答复还是“属正常现象”。无奈之下,他只得求助市消保委,在消保委协调下,专卖店从厂家请来技术人员将汽车“大卸八块”,才发现是发动机一部件的问题,必须运回厂家修理,现在已经有2个多月了,汽车仍未修好。
5月份,宁津县的王春营先生在市内某汽修厂更换汽车喷油器,喷油器使用没几天就坏了,王春营怀疑该产品是假冒伪劣产品,要求退货,厂家认为是消费者用油不当造成的,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
据市消保委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汽车消费投诉倍增,车辆自身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投诉最多。翻看投诉记录,记者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售后服务质量差,车辆维修问题多,汽车转向、制动系统失灵,发动机故障等方面。
维权有三难
市消保委工作人员说,汽车消费纠纷解决难度极大,协调一件汽车投诉案比家电、手机等案件要多花费几倍的时间。主要原因有三个:
其一,举证难、鉴定难。由于汽车消费纠纷涉及专业技术问题,且缺乏相关标准,一旦引起纠纷,消费者完全处于弱势地位。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诉讼原则,消费者最先遇到的就是举证难问题。
与举证相比,汽车质量问题的鉴定更让消费者头疼。目前我国检测汽车质量的鉴定机构较少,且多不接受单方面委托,如果车主要进行鉴定还需得到厂家书面同意,这对于车主来说难度不小。动辄上万的检测费用对于车主来说也是不小的考验,如果涉及主要部件,检测费用更是高达十几万,在天价检测费用面前,更多车主选择放弃,投诉往往因缺乏“依据”而不了了之。
其二,国家无统一的“三包”政策,部门执法难。记者了解到,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的产品“三包”目录中没有汽车,虽然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但都没有明确表明在哪些情况下消费者可以提出退车或换车的要求。而且目前汽车产品的“三包”服务,都是汽车生产厂家自己设定的。
其三,索赔难。即使消费者排除万难得到了有关部门甚至法庭的裁决,执行维修和赔偿的过程依然困难重重。信息不对称是消费者在与厂、商“斗智斗勇”中常常败下阵来的又一原因。部分汽车厂商存在“店大欺客”的心理,滥用在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优势,隐瞒车辆真实信息。有的汽车厂商甚至会利用自身在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优势,剥夺消费者的许多权利,想要退车和换车几乎不可能,部分汽车厂商还采取拖延战术,由于消费者多处于弱势地位,精力和财力相对有限,根本经不起折腾,最终只能在无奈中接受车商提出的“不平等和解协议”。
车主要主动保护证据
市消保委提醒消费者,车主在发现自己的车辆存在问题时,第一时间保护证据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车辆发生了一般故障,车主怀疑是车辆本身存在缺陷,在去4S店进行修理的时候,就应该刻意保留相关单据,比如检修记录、诊断证明、派工单等。如果车辆发生了重大事故,就一定要注意保管好事故车辆,有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请公证机关进行封存;此外,还要注意保留好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事故鉴定等证明。
在保护好相关证据的同时,车主要及时向市消保委或其他维权机构投诉,这样会提高维权成功的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