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路上必经烦恼 奇瑞品牌历史回顾(3)
2014-7-30 17:31
来源:汽车之家

  1998-2001年
  看似一路平坦奇瑞3年走向辉煌

  磕头买奇瑞两年解决心脏大问题

  大家都知道,发动机被称为汽车的心脏,有了它一台车才有前进的动力,车企也才有自己的竞争力。然而刚刚成立的奇瑞却面临着无发动机可用的尴尬,一时间如何解决心脏问题,成了摆在奇瑞面前最棘手、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image  

  本着“缺什么买什么,少什么拿什么”的原则,奇瑞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适合的发动机或发动机生产线进行收购。然而事情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当时奇瑞面对的问题并不是找不到好技术,而是国外汽车厂商根本不愿意把技术卖给奇瑞,给多少钱都没戏。直到1997年的一天,有家西班牙公司表示有兴趣与奇瑞合作,尹同跃立刻带着技术人员前往西班牙,此时他已经开始在脑海中构画签成合同后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

  然而奇瑞最后得到的依然是失望,尹同跃他们回国后不久便得到西班牙方面传来的消息,此时的他们话锋一转,表示将先进的生产线卖给中国不符合他们的产业政策,他们的要求遭到了总部的拒绝,卖设备、卖技术的事儿也就成了一纸空谈。磕头买、磕头卖,这是奇瑞成立初期面对的现实局面。

image  

  无奈之下,奇瑞只得花费2980万美元的高价从英国威尔士引进了一条福特汽车公司的二手发动机生产线。设备买好了,可奇瑞的发动机生产厂厂房却还没有建成,十万火急的情况下,奇瑞兵分两路,一边负责将重达8000吨的设备分批次运往奇瑞生产基地,另一方面位于芜湖经济开发区内80多万平方米的发动机厂房迅速破土动工,争取早日让这条发动机生产线投入使用。

image  

  由于并没有掌握组装生产线的核心技术,奇瑞不得不与英方达成了一项名为“交钥匙工程”的协议,这个协议其实是英国人限制奇瑞的一纸“不平等条约”,协议中规定英国将派出技术员对生产线进行组装,中国工人不能参与组装过程,奇瑞方面只能等到英国人将生产线组装完毕后才能拿到启动生产线的“钥匙”。

image  

  这项协议看上去是英方对奇瑞善意的“帮助”,实际却让奇瑞彻底失去了主动权,近3000万美元买来了发动机生产线,却依然买不到技术。很快,尹同跃便发现这帮英国“技术专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专业、勤奋,几个月时间过去了,这些专家竟然连一台设备也没组装上。当时摆在奇瑞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继续让英国人这样消极怠工的耗下去,这样工程质量或许有保证,不过究竟哪年能交钥匙,谁也说不准。要么就是让英国人提前回国,以未完成任务为由扣下英国人400万美元贷款,自己摸索着组装生产线。这样做的风险无疑更大,成功了皆大欢喜,一旦失败则有可能前功尽弃。

image  

  最后还是尹同跃站了出来,一句“让外国人走,我们自己干!”说出了不求人的豪气,同时也让自己背上的沉重的担子。洋专家回国后,尹同跃和技术员们只得自己研究图纸、查工艺卡,一点点积累知识,慢慢进行尝试。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技术员经常等翻译员把图纸翻译后,回到家里彻夜研究计算,安装设备前需要将不同设备由8个厂房拉到一起,为了不掉落一颗螺丝,每台设备后面都要跟着十来个骑自行车的工人,见到掉落的零件就马上捡起来,直到将设备安全护送到指定地点...

image  

  经过500天艰苦卓绝的钻研、试验,这条生产线终于在1998年12月安装完毕并且调试成功,这比尹同跃他们之前计划的时间要提前了半年左右。1999年4月27日,生产发动机的所有配件全部到齐,当天夜里奇瑞第一台发动机顺利生产下线,点火成功。同年5月18日,奇瑞正式宣布企业历史上第一台发动机点火成功,这同时也意味着奇瑞的造车之路已经开始走上正轨。 

<<  1  2  3  4  5  6  7  8  9  >>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广告刊例 | 联系方式 | Site Map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