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一汽-大众提前一年完成了“百万辆”规划。2012年,站在百万规模的台阶上,进一步完善体系能力,在中国汽车市场中继续稳中求进,由做大迈向做强,就成了一汽-大众下一个阶段的新任务。为此,一汽-大众不仅重视产能、研发、渠道等方面的硬件实力的提升,更实施了一整套“强芯”战略,着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文化“软实力”。正如一汽-大众董事、总经理安铁成所说:“打造一个未来能够持续发展的‘百年老店’,就需要更多的流程引导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支持。”
2012年,车市持续微增长,一汽-大众却以产销双双突破130万辆、增幅超30%的优异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强芯”战略对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正在逐渐显现。
管理能力稳步提升
为使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由做大到做强的转变,“强芯”战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管理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加强管理、不断完善流程和体系建设,使一汽-大众具备一个与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充满韧性、自我完善的体系。
2012年,一汽-大众克服了多种瓶颈资源、持续高负荷生产和恶劣天气等不利因素,,实现了产供销的有效联动,再次超越产能极限,全年总产量达到1,342,012辆,同比增长31.7%。同时,一汽-大众还启动了质量提升方案,在产能继续挑战极限的状态下,保证了质量体系的稳定,大众、奥迪两大品牌一次交检合格率显著提升。此外,一汽-大众还将成本优化渗透到了从研发到销售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产品拥有强大竞争力、盈利能力蝉联行业第一的关键所在。这些都是一汽-大众管理能力提升的有力佐证。
2012年,是一汽-大众谋筑未来,为2015战略实施奠定坚固基石的一年,也是企业实现由做大向做强转变的各项工作实施落地的一年。车辆安全中心的建成、整车试验场的破土动工,使一汽-大众的自主研发规划战略逐步实现。成都基地的建成和产能稳步释放、佛山工厂的加速建设,不仅验证了一汽-大众强大的项目管理能力,更为实现更高的产销规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品、精品有节奏的持续推出、全系产品的持续热销、用户满意度的逐年攀升,也充分说明了一汽-大众高质量销售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与此同时,人力资源体系的完善、可复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步形成,更为一汽-大众源源不断的输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实现“高品质汽车的代名词”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
企业文化深入人心
作为一个成熟的汽车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十分重视员工对企业发展愿景和企业价值观的认同,重视员工价值的体现和对经营成果的分享。因此,“强芯”战略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员工思想文化建设工程——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打造让三大基地员工凝聚在一起并为之自豪、坚决践行的文化力,形成“同一支团队,同一个声音,同一种文化”,为企业长期、稳步发展奠定基础。
“文化的力量远远大于流程体系的约束,因此,思想政治企业文化建设比当前开发一款产品、建一个生产基地对一汽-大众更重要。”安铁成表示。多年来,一汽-大众持续提升企业文化,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员工关爱,把一汽集团与德国大众的优秀基因沉淀并形成自身特色。文化理念提出科学合理,项目推进战略清晰,一汽-大众在经济上合资、技术上合作、生产上合力的基础上,取得跨越发展,同时,审时度势,进一步把“强芯”战略作为一汽-大众取得成功,由做大向做强转变的关键,全面提升软实力。
22年来,文化的力量推动一汽-大众阔步前行,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保障员工工资待遇与企业效益同步提高,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统筹兼顾,实现了由做大向做强的转变。2012年,在全国第二届企业幸福指数评选活动中,一汽-大众荣膺“最具幸福感制造业企业”称号。在文化部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年会上,一汽-大众在众多参评企业当中脱颖而出,荣获“2012年唯一的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这不仅是对一汽-大众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肯定,更意味着“强芯”战略的成功。
作为具有22年历史的汽车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在中德双方股东的共同努力下,成就了今天行业领先的突出业绩。“强芯”战略的持续推进、体系能力的全面提升,将进一步推动一汽-大众由做大迈向做强,真正成为“中国高品质汽车的代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