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一致对外,是宝来/朗逸、508/C5、君威/迈锐宝们的根本目标,这些来自同一个跨国集团的产品,或分属于国内不同的厂家,或同属于一个厂家但挂着不同的LOGO,它们都承载着企业抢占更多市场份额的期望。
“多生孩子好打架”的道理谁都明白,但如何避免“众多孩子”之间的争斗,却是“家长”们值得好好研究的课题。另一方面,手心手背都是肉,如果“孩子”的“天分”各有高低,但“家长”却采用彼此类似的教育方式,也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无论是走在前面的大众、通用,还是跟随者PSA,都面临着产品线日益丰富后的布局和定位问题。
内讧还是共赢?
根据中国政府的规定,外资车企最多可以和两家中方企业组建整车合资公司。为了更好地布局中国市场,同时达到与中方伙伴互相制衡的目的,大众、丰田、本田等跨国集团都先后在中国选择了两家合作伙伴组建合资公司。
与丰田、本田相比,大众成立两家合资公司的时间更早,引入的车型更多,取得的市场份额也更大。然而,走在前面的大众也更早地面临了合作伙伴产品间的“竞争”问题。
事实上,大众在给予两家合资公司的产品支持方面,“平衡术”还是玩得比较到位的。例如,给一汽大众投放了A级产品宝来、A+级产品速腾、两厢产品高尔夫6等热门车型,提高了一汽大众在A级车市场的地位和占有率;对上海大众则配给了A0级车POLO、B级车帕萨特、MPV车型途安、SUV车型途观,使得上海的产品线在合资企业中最为完善。上海大众导入了A级车朗逸,一汽大众则引入了B级车迈腾和B+级的CC。
几年前,一汽大众的优势主要集中在A级车领域,而上海大众的主力产品则是帕萨特和POLO,产品线的差异使得双方相安无事。然而,随着产品线的不断延伸以及新车型能量的不断释放,南北大众同级别产品间的矛盾开始显现。
明显的例子是新宝来和朗逸。这两款车型曾在2008年的北京车展上,分别以Model-X和Model-Y的代号同台亮相。虽然它们各自都经历了本土化改造,但诞生于同一平台的基因,却总是成为购车者们对比的话题。随着大众TSI+DSG动力组合的大热,这两款车也都先后搭载了这一先进的动力总成,这使得作为两个厂家A级产品“当家花旦”的新宝来和朗逸,在A级主流市场的竞争态势变得更加明显。
今年前6个月,新宝来的销量为11.1万辆,朗逸的销量为10.8万辆,两款车的销售数据非常接近,分列国产轿车全部车型销量排行Top10的第六位和第七位,都在A级主流产品中位居前三。值得一提的是,改款新朗逸将于8月上市,而宝来也会在今年底全新换代,这两款车的区别和市场定位会越来越明显吗?
点评
今年上半年,南北大众的累计销量突破了120万辆。对于已有些“高处不胜寒”的大众集团来说,要在中国市场再取得更大的进展,真正的对手其实是自己。不仅仅是宝来和朗逸,还有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的迈腾和帕萨特,如何进一步细化两家合资企业中同级别产品的定位,避免“同室操戈”,真正实现“携手共进”,是大众高层面临的现实问题。而这个问题对于丰田、本田来说,在产品线日渐丰富后也难以回避。
互补还是拖累?
与大众、丰田等不同,通用的乘用车品牌和产品主要都投放到上海通用这家合资公司。通用虽不存在需要平衡合作伙伴的问题,但随着其产品的不断增多,有待厘清旗下别克和雪佛兰品牌的定位问题。
按照通用内部的定位,别克品牌是明显高于雪佛兰品牌的。事实上,上海通用过去也有意强化两个品牌间的这种差异。例如,A0级小车赛欧最初挂的是别克标,后来为了征战三、四线市场,挂上了雪佛兰标,这样做既维护了别克品牌,又赢得了可观的销量。
除了在中低端市场打拼外,雪佛兰品牌还通过科鲁兹这款车型,在主流A级车市场赢得了可观的份额。而别克品牌则重点在B级车市场上征战,其拳头产品君威、君越在中高级市场上一直有着不俗的成绩。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划继续下去,上海通用的两个非豪华品牌可谓真正做到了互补。
问题出在了雪佛兰迈锐宝这款B级车上。应该说,这款车本身很不错,它与别克新君威共享平台,在车身尺寸方面非常相似,轴距完全相同,动力方面也都搭载1.6升涡轮增压、2.0升和2.4升自然吸气三款发动机。
尽管如此,但和A级车市场不同的是,B级车的消费群体对品牌比较看重,这也是韩系车和自主品牌难以在此领域突破的重要原因。上海通用或许是对雪佛兰品牌过于自信,或许是因为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忍将两款在品质上相差不多的车型,在价格上作出太大的区分,因而对于迈锐宝这款车型的市场定位有些模糊。这使得迈锐宝的能量至今尚未得到充分释放,还在一定程度上连累了君威的市场走势,导致在日系车走下坡路之时,未能抢得先机,被大众的帕萨特和迈腾夺去了大好市场。
点评
B级车市场对于各大车企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现实的销量,更在于提升品牌形象。以别克品牌的产品去挑战帕萨特、凯美瑞等主流产品,以雪佛兰品牌去阻击韩系的索纳塔8、K5等二、三线产品,对上海通用来说或许更为现实。同样的问题在PSA身上也存在。雪铁龙和标致品牌先后推出的B级产品C5和508,始终徘徊在细分市场的三线水平,实乃定位不清、战略不明之过。这两款车来自同一平台,虽然外观差异明显,但在产品和品牌营销方面,却没有向消费者清晰地传递出它们的卖点和定位差异。两款车都瞄准主流产品的市场,结果却事与愿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