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物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滕伯乐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韩镭
新华信市场研究咨询公司副总经理郎学红
前段时间,印度塔塔汽车公司宣布,该公司制造的“世界上最便宜的Nano汽车”定价为10万卢比,约2500美元。
对于Nano这样的车型,很多人说不适合我国市场,不会对中国汽车造成冲击。我国厂商不是致力于生产世界上最便宜的汽车,而在努力生产中国消费者需要的汽车,我国汽车市场的需求已经过了Nano那个阶段。那么,什么样的小型车是今后我国汽车市场需要的?我国小型车市场何时能走出低迷?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三位业内人士。
小型车还需要细分
问:大家都说Nano那样的车型并不适合中国市场。那么,什么样的小型车适合中国市场?比如价位、技术水平、配置、造型等方面具体来说?
滕伯乐:现在汽车的技术含量等都在提升。小型车并不一定等于低质、低技术含量。国际上有一些技术含量、品牌含金量都颇高的精品小车。价位与消费者需求有关系,不同年龄又有不同需求。有充足资金的可以选择高档车,否则就选择中低档车。但一般来说小型车主要针对中低收入人群。
配置上也是逐步提升,前几年还很稀有的配置,过几年就很普及了。每个国家也有不同的汽车使用习惯,有的做工很考究,有的不太考究。比如Nano那样的小型车就可以在印度推出,但不适合中国。国内消费者更喜欢拥有较好配置、功能齐全、舒适性好的车。也许随着汽车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也可以用到小型车上。
韩镭:我认为适合中国国情的小型车应该是在1.0L左右。现在小型车基本是四门,以后可能是三门、两门,这个在实际使用中更方便。
在某些配置上应该考虑地区差异,比如城市内可能更多用于上下班交通工具,郊县则可能会要求货箱大一些,因此需要考虑车的变型。
价位在5万~10万元比较合理,既能满足基本使用的需要,也兼顾动力、舒适性等。3万元的小型车中国也能造,但应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消费者对车的要求在逐步提升,对其质量、性能等都有较高要求。
郎学红:很多人认为小型车必定廉价。但如今,很多生产小型车的企业也在定位上作了调整,更多是突出时尚而不是廉价。这与中国目前的国情也是相符的。廉价不是最主要的吸引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型车应该有不同档次。不但价格便宜,还要满足不同需求。比如一些群体尤其是女性,驾驶能力差一些,但要求停车方便,倒车灵活,还需要一些安全配置、娱乐配置。在农村市场,用户的需求又不一样。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厂家应该主动去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
总体来说,北方人性格豪爽、要“面子”,比较追求基本功能以外的东西;而南方人更实际些,要求物有所值,用于上下班代步时选小型车,工作、社交时则开级别高的车。
小型车定义还不明确
问:小型车在中国的发展还需要哪些方面的促进?
滕伯乐:什么是小型车?各个国家定义并不一样。这其中有国情因素的影响,有的从排量上区分,有的从尺寸上区分。我们国家对小型车的定义很模糊。最近几年乘用车市场发展迅速,小型车通常被当作轿车来讲。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小型车的定义应包括得更全面一些。
在这里我想强调,小型车并不完全属于轿车范畴。还需要相关部门明确概念,完善这方面的理论数据、标准等。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很好地研究市场需要什么,找准定位,搞好研发和服务。此外,一些政策法规还需要具体的配套措施。一些城市对小型车有行驶限制,但应酌情放开管制。
小型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实力强的自主研发队伍做支撑。这方面的产学研合作也有待加强,比如生产低速汽车、轻型车、微型车的厂家也可以共同商讨进行联合开发。
韩镭:设计人员和厂家要针对顾客群以及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划分小型车的不同细分市场,深入研究顾客心理。此外,鼓励小型车的相关政策还需要逐步完善、贯彻落实。
郎学红:我认为现在更多的是观念制约。不过随着市场不断成熟,消费者观念应该会逐步改变。另一方面,在小型车和我们常说的经济型、中级车价格差距逐渐缩小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将小型车在使用成本上的优势真正体现出来,需要多方面努力,比如政府税收政策的支持。这个支持不光是在使用环节,也应包括生产环节。让生产小型车的汽车企业有更好的盈利能力,厂家才能投入更多精力和资金,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目前厂家的投入明显不足,去年国内上市的新车中A00级车几乎没有。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费等措施鼓励厂家开发生产小型车。此外,小型车不应该仅凭尺寸、排量去衡量,需要一个更明确的引导,为小型车下定义。
小型车短期内不被看好
问:小型车在中国并没有占据太多市场份额,销售状况近来也不佳。您认为原因是什么?今后的市场趋势怎样?
滕伯乐:近年来我国低速汽车发展也很快。小型车不仅在城市有发展空间,在农村市场也有很大空间,关键是看用户是否认可。小型车市场能否发展好,既有企业的自身因素,也有政策支撑是否到位、用户观念能否转变等问题。不过总体来说,这块市场应该会呈缓慢上升趋势。
韩镭:我认为小型车主要是作为代步工具。小型车在日本、欧洲推出时,主要是为应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因为它油耗低、停车方便。随着能源问题的逐渐突出,小型车的优势就更明显了。
至于小型车能否在国内市场取得更大发展,“观念”问题很重要。在北京这样的城市,私家车主要是解决上下班问题。选小型车作为代步工具已经足矣,没必要买大排量、高配置的产品。甚至出租车也可以用小型车,只要方便快捷就可以。由于爱“面子”的传统消费心理,中国的消费者对小型车还需要一个认识过程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另一方面,中国汽车市场目前的竞争局面也对小型车发展有一定影响。比如1.0L~2.0L区间的车型很多,选择余地大,去年以来这些车型的价格也在不断下降。这样,小型车原本在价格上的优势就愈发不明显。当然,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多的人放弃“面子”,从实用的角度去选车。
郎学红:QQ、奔奔等车型的畅销不断证明,小型车在我国肯定会有市场。但从目前汽车消费的状况看,我认为最近几年内小型车的市场份额不会有大幅增加。首先,从购车人群上看,私家车消费群体大都还是中高收入阶层,我国汽车普及率并不算高。其次,中国消费者长久以来爱“面子”的观念,决定着他们会更多地追求尺寸大的车。
起初,我们比较看好“80后”市场。认为“80后”一族走向社会后,一部分人有购车能力时会选择小型车作为第一辆车。但最近通过调研发现,很大一部分“80后”还是认为尺寸较大的车是他们理想的购车选择。这类车的价格过去比较高,但现在大多已经降到8万~10万元左右。很多人觉得这种尺寸大些的车更理想。当然,就像家电普及一样,当百姓觉得汽车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时,消费观念也会变化。中低收入的人群如果要实现有车生活,可能会选择小型车。小型车的购买成本、使用成本都要更低才有竞争力。
从长期看,小型车无论是在美国、印度,还是在中国,都应该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但短期内中国小型车市场还不太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