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最大的新闻莫过于奇瑞与路虎的合资。奇瑞与路虎共同宣布,将投资175亿元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生产整车及发动机,同时将推出一个合资自主品牌。面对新闻,有人慨叹曾经豪气冲天、一心干自主的奇瑞也向外资品牌气馁,显示出自主品牌后劲乏力。有人认为合资能帮助奇瑞提升技术水平与赢利水平,利大于弊。
本周一条关于比亚迪的新闻也引人注目。比亚迪与戴姆勒合资生产的电动车将于北京车展期间亮相,该车由戴姆勒设计团队主导外形、车身和底盘,比亚迪负责开发电力驱动系统。业内认为,比亚迪与奔驰合作,令其品牌形象大增。
此前的3月9日,吉利与沃尔沃也达成了转让技术的协议,双方还商定将建立合资公司,实现沃尔沃国产。双方表示,要联合开发小排量、高性能、绿色环保系列发动机,环保型的小型车平台以及新能源汽车总成系统技术。至此,国内3家最被消费者寄望发展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都选择了借助外资品牌来实现技术、品牌乃至利润的提升。
其实,其他自主品牌车企也曾尝试过类似道路。有消息称,长城汽车曾与捷豹路虎谈论合资事宜,江淮汽车也曾与斯巴鲁汽车接触过,青年汽车则一直在想办法收购萨博。通过与国外车企合资提升品牌技术,已经不是一汽、二汽、上汽、北汽等大型国企的专利。
曾信誓旦旦打造自主的企业反而傍上了外资品牌,是自主品牌冲击中高端屡战屡败后的反思之举,更反映出自主车企的多重困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自去年以来,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就不断下滑,今年前两个月,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已跌至30%以下。
自主品牌正在与合资品牌进行一场不对称的战争。用比亚迪原销售总经理夏治冰的话说,自主战壕里缺衣少粮,弹药不足,饥寒交迫,而合资阵营不仅给养丰厚,弹药充足,还有国家政策的扶持,活得潇洒自如。以前,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井水不犯河水,自主品牌还能混个温饱。但由于缺少品牌积淀、技术积累和政策支持,当合资品牌及合资自主品牌价格下探时,自主品牌便开始溃退。
尽管从自主品牌的发展历史来看,自主车企已经在技术、品牌、管理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建立了完整的研发体系。吉利帝豪、全球鹰GC7、奇瑞A5等车型都可以媲美合资品牌。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单靠自身积累很难实现品牌的飞跃,自主品牌向中高端市场冲锋时,总是因为技术、品牌等因素屡次败阵。
自主品牌车企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单靠自身慢慢积累,很难快速提升品牌与技术。奇瑞汽车总经理助理金弋波曾表示,全球化发展到今天,任何企业都不能闭关自守,都不能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而取得成功,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必须通过整合全球优势资源,在全产业链展开国际合作,才能全面提升自主品牌企业的体系创新能力。
合资公司能推出自主品牌,自主品牌也可以建立合资公司。借力合资公司,实现技术和品牌的跨越,成为困境中自主品牌的又一种尝试。自主品牌搞合资既是逼上梁山的选择,也可以视为发展自主品牌的一条新路。
此前,一汽、二汽等大型国企搞合资企业,希望以市场换技术,最后市场拱手相让,换来的技术寥寥无几。因此,当奇瑞牵手路虎时,有人慨叹,奇瑞的自主精神哪里去了。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在自主品牌搞合资的大潮中,中方已经有了多年经验和技术积累,形成了自己的研发体系,拥有更多的主导权。
如今,在政策的督促下,合资公司推出自主品牌成为一种时尚。倡导合资自主本来是为了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但最终却是压缩了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这是政策制定者始料未及的。因为合资自主品牌不会触动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只会抢夺自主品牌的阵地,不少业内人士为此深深担忧:这或将是自主品牌史上最大的一次考验,如果没有政府扶持,自主品牌可能有出局危险。
可喜的是,今年工信部出台的公务车采购办法,规定一般公务车必须选择自主品牌。然而,这个规定并不包括领导干部用车。今后,如果不重新审视自主品牌面临的处境,推出相应的政策,自主品牌面临的竞争会更大。
自主品牌搞合资,是困境中逼出来的新路子。有业内人士认为,自主品牌掌门人缺少格局,导致其难以超越合资品牌。但是进一步讲,汽车产业政策制定者缺少格局,或许更是自主品牌目前困境的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