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汽车 ·教育 ·房产 ·旅游 ·彩票 ·健康 ·装潢 ·理财 ·票务 ·IT ·文广 ·监察 ·侨办 ·司法 · 宣教 · 浦干 · 仲裁  · 婚庆 · 企业 · 搜索  
排行 ·博客 ·男女 ·亲子 ·交友 ·购物 ·美容 ·团集 · 导医 · 家装 · 女性 · 综治 · 星库 ·电影 · 俊杰 · 文艺 · 开发区 · 诚信在线  
汽车质量面临严峻挑战 谁来捍卫汽车质量
2012-3-14 11:23   作者:深圳商报(深圳)
  中国汽车制造商过去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中国汽车工业仍然面临质量问题的挑战。在它能够达到全球竞争水平之前,还要做大量工作。——美国《商业周刊》

  J.D.power分析师曾在美国《商业周刊》说:“中国汽车制造商过去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中国汽车工业仍然面临质量问题的挑战。在它能够达到全球竞争水平之前,还要做大量工作。”这并不只是海外对于中国汽车质量的偏见。根据J.D.Power 2011年中国新车质量调查的结果显示,2011年新车品质平均故障率为每百辆车高达162次。而根据中国消协、汽车投诉网等一些机构和媒体公布的数据看,中国近几年来关于汽车的投诉几乎是年年递增。中国汽车质量怎么了?

  汽车质量谁来捍卫?

  解决问题先要找症结。如果你参观过国内的汽车工厂,一定会对厂房内“质量第一”、“质量就是生命”之类的大标语印象深刻。可见中国汽车企业对质量问题并非不重视。那么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首当其冲是设计研发,毋庸置疑,设计研发一直是中国汽车的短板,特别以自行研发的车型为例,在研发技术储备薄弱、资金实力有限、研发人员缺乏的条件下,设计生产出来的产品,首先面对的最严峻考验就是质量。自主开发轿车进军海外频频遭遇“质量门”、“碰撞门”,这其中固有外国人的一贯成见,然而自身也并非理直气壮。即使是合资企业从海外引进生产的车型,同样的生产线和设备,由于材料性能、生产控制及工人素质和熟练度等先天不足,对质量也会造成严重影响,有专业机构统计,仅汽车总装环节的人工配装工序有细微的失误,就可能使得整车的质量问题率提高近5%以上。

  行业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可忽略,由于国内车市的价格大战,生产成本和利益成了汽车厂家的第一目标。在汽车质量环节的投入是笔巨大开支,在很多厂家而言,正好可以大做文章,比如降低原材料采购的门槛、压缩质量管理支出、减少质量检测损耗等等,比如海外汽车企业,据说每款新车在定型前要报废上百台车用于碰撞实验,即使投产后,几乎每周也都会拿产品进行安全碰撞,以不断验证,而这在中国汽车企业是不可想像的。

  汽车缺陷谁该负责?

  “先用大量便宜的产品夺取份额,然后再改善质量,制造更好产品。”这是一些国内汽车企业特别是一些新生的自主汽车品牌认同的信条。且不说这样的经营手段对品牌形象的负面影响,首先就透射出根本理念上的偏差:“质量到底为了什么?”厂家商家口口声声宣称一切为了消费者,可是不用隐晦,首先谋算的还是自己的利益,正因此才时常会出现某汽车因为质量出了事故,厂家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善后、如何解决,而是怎样去掩盖问题真相,怎么堵住舆论和媒体的嘴。

  质量和安全成为汽车宣传时最常听到的字眼,看似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很多时候这不过是厂家们摸清消费者心理,把质量安全作为取悦市场的手段和炒作的噱头,口口声声称自己的车有多少种安全装备,有多少个气囊,然而实际上连基本的车身强度和钢板质量都能省则省,这样的车会安全吗?

  汽车“三包“谁解消费者之苦?

  “3·15”,让一些厂商如坐针毡的日子。特别是在经过数年千呼万唤,汽车“三包”即将出台的这个“3·15”,更是不寻常。其实中国的汽车企业已经是很幸运了,一年里,也只有这么一天让人惶恐,而其余的364天,郁闷的还主要是消费者。美国人把质量有问题的车称为“柠檬车”,为了解决劣质车问题保障购车人的利益,制定有一个《柠檬法》。而在国内常被提起的两个法规就是“召回”和“三包”。召回曾被看成解决质量问题的灵药,它并没达到摧枯拉朽的效果。于是“三包”成为了最后的希望。从“三包”草稿初拟,几年眨眼而过,就当人们都快遗忘这件事的时候,它终于要来了。迟来也行,关键是期望它能真正成为消费者的保护伞和无良厂商的催命符,虽然,这个难度很大。

  质量仲裁谁能担当?

  中国汽车产业其实一直存在的重要问题是公信力的缺乏,无论政府、媒体还是行业机构,消费者对于任何信息都心存疑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行业长期的不规范不诚信经营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权威的检测鉴定仲裁机构的缺失。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海外一些商业性的检测机构进入中国,比如国人已经熟悉的J.D.Power和NCAP安全碰撞等等,从某种程度起到补充的作用。然而这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从现实看,只有从政府层面建立一个多方认可、公正透明并且具法律效力的官方权威机构,同时建立一套完善可信监督机制,这才能彻底解决关于汽车质量的瓶颈问题,比如为召开、“三包”等法规提供技术支持,给予消费者投诉和维权的武器,最终重拾人们对中国汽车行业的信任。

  发展之殇谁该承担?

  不少国内汽车厂商把韩国汽车过去发展模式作为模本,按照现有的行业观点,韩国车虽凭借高配置、低价格的优势迅速在国际市场走红,但受自身条件的局限,总体质量及安全性并不是太过硬。但是这里有一个案例,上世纪80年代后期,现代汽车进入美国市场,它的低价策略和大力营销使它很快取得成功。最初两年每年销量接近30万辆。然而,当时现代汽车的质量未能让美国消费者满意,他们抱怨并开始抛弃这个品牌。结果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现代汽车年销量下降到10万辆以下。当时甚至考虑撤出美国。然而在陷入绝境情况下,现代汽车决定加大投资力度,改进产品质量,甚至第一个提供10年质量担保,随后逐渐赢得美国消费者认可,4年内销售额几乎增长3倍,在美国市场实现了戏剧性复苏。

  现代汽车的起伏很值得言必称海外的中国汽车企业们借鉴,中国的汽车产业历程短,发展过程中的曲折还会有很多,谁将承担这样发展的代价?是企业?消费者?还是全行业?关键是有很多代价即使对于整个中国汽车行业而言,都是太过沉重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仁者无敌”,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解释为“得消费者心者,得市场”,而再引申到汽车产业和汽车质量上,我们不妨这样去理解:只有真正对消费者负责的汽车厂家,才能有长远发展的前景;只有真正敢直面汽车质量的企业,才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合作伙伴
 | 
Copyright 1996 - 2007 cnauto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复制及建立镜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