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转冷,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下滑的背景下,上汽集团依然大胆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投入220亿元用于自主品牌研发创新。而在过去的5年里,上汽为自主品牌已经投入了230亿元。
虽然目前合资企业仍然是国企集团销量和利润贡献的主要来源,但随着后合资时代的来临,汽车集团自主品牌已经展开又一轮的竞争趋势。过去一汽、上汽自主品牌纷纷扩建新工程项目,与上演自主品牌竞速跑的初期竞争相比,上汽自主品牌发展已经领先于一汽。
●合资企业成上汽试金石
对于中国的国企集团来说,要想做好自主品牌就必须要明确如何处理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中国自主品牌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
在这一点上,上汽集团用六年时间所坚持的自主品牌差异化发展道路已经确立了自己的研发底气。现在可以看到,全新一代帕萨特获得了德方工作人员的认可,并反复强调,“NMS是在中国当地和中国伙伴联合研制,联合开发出来的一款车。”而此前朗逸也同样给了上海大众很大的自主研发空间。下一步上汽还将参与到斯柯达新车型的研发,这无疑给上海大众乃至上汽集团的自主研发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相比之下,一汽集团在利用合资资源提高自主研发实力方面的表现要弱一些。作为一汽-大众自主开发的第一款产品,宝来目前的市场表现不如朗逸,今年1至8月朗逸凭借15.25万辆的销量排名轿车销量第二名,仅落后于凯越。而同样是刚刚上市的全新迈腾首次在B级车上尝试开发后座娱乐系统,但外界更深的印象还是一汽-大众对全新迈腾所进行的加长。
上汽自主品牌建设不到六年,却充分利用了上汽集团20多年来合资合作积累的经验和技术,自主研发全面参与到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的合资企业。上汽集团执行副总裁陈志鑫认为:“自主品牌发展的落后主要是技术积累不够。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经验,这就导致自主品牌的产品研发能力跟大众体系、通用体系相比差距很大。同样是初出茅庐的工程师在合资企业里成长会很快,在自主品牌中就不行。”
●自主企业汲取合资营养
经过多年自主品牌的发展和探索,国际化的人才和成熟的体系对自主品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成为业内的普遍共识。
从人才的使用上不难开出,上汽集团和一汽集团在自主品牌方面所下的心思并不相同。上汽自主品牌的人才大多来自合资公司,其中上汽乘用车研发中心的主任、副主任、总工程师都是通用、泛亚的总经理,而包括陈志鑫本人也是来自合资公司,技术方面若明若暗有合资公司的影子。而在一汽集团却鲜有关键人才从合资品牌至自主品牌调动的动作,这也导致目前一汽自主品牌发展得并不均衡。
自主品牌发展上,上汽从海外收购高档成熟品牌入手,创出了一条“高起点”的路子。在选择了另辟蹊径的发展路径后,上汽自主品牌起步不久就形成了“中国主导、全球联动,一头海外”的研发模式,将“英国设计”和“中国制造”进行了创新结合,使其在研发、制造、服务三大领域,初步具备了差异化竞争优势,构成了上汽乘用车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虽然一汽自主品牌动手早,但现状却与其“共和国汽车业长子”的身份极不匹配。2011年上半年,一汽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销量为23万辆,远远落后于长安的42万辆和奇瑞的31万辆,其中,一汽轿车的产销量仅为14万辆,仅完成全年销售目标的43.73%。这也就难怪,2010年徐建一提出“要不顾一切干自主”的口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