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起,沃尔沃开始了它在中国的颠覆之旅。”
这是今年上海车展上沃尔沃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尤其是它的“天地”概念车,显然套用了中国诸多元素和概念。有人就觉得很奇怪,刚被打上中国标签的沃尔沃就已经开始有了中国意识,从物化的产品到意念的表达几乎是一脉相承,浑然一体。人们在惊诧之余,很快拉近了与这个诞生于瑞典豪华品牌的距离,但还是有不少心存疑团尚未解开,这就是从神性到营造的契合源自何处?
设计师彼得·霍布里用一句话就说透了,那就是瑞典也奉行“中庸”哲学。他认为,这与中国文化有很多类似之处。正如瑞典驻华大使罗睿德所说,瑞典文化与中国儒释道中的许多核心理念不谋而合。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到“天地之性,人为贵”,几乎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所有关系。这也就是瑞典工业设计能问鼎世界、拥有自己地位、独树一帜的原因。设计学者王受之在对北欧设计的评价时说,最重要的是人和自然的结合,这个关系融入了他们的血管里。认为拥有自然的设计才是“最高档”的设计。而沃尔沃的设计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我们看到,当沃尔沃这个品牌被中国车企收购之后,人们最关心的就是这个品牌的文化融合。无可回避,在强调沃尔沃去中国化才是国际化的呼声中,恰恰在沃尔沃设计上体现了与中国文化同源及精神上的暗合。难道这是巧合,还是奉承?彼得一再认为“天地”不是偶尔之作,而是体现沃尔沃“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抵达“天人合一”境界的努力之果。这就让人感到一丝欣慰,原来设计并不神秘,文化才是设计的源头活水。问题是,外国汽车设计师能把中国文化融会贯通为一种设计智慧,而本土的汽车设计师为何很难做到,却往往表现为对自己文化的漠视,或者说没有感觉,总以为还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是为什么?
以素朴、简单的表现方式来阐释奢华,恰恰是对当下奢华过度的批判。所以,当号称4700万元豪车、扔1.5亿元享受“豪车套餐”出现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时,产生的效应不仅觉得突兀,而且感到丢人。难道中国人对于奢华的理解和追求就只剩下了钱吗?所以,面对沃尔沃的淡雅与内敛的对比,这就不是个简单的设计观问题,而是价值取向的比较。故有人据此提出“新豪华主义”的主张,看来并非空穴来风,有其现实意义。这就是现在悄然流行的低调奢华,旨在把“拥有自然才是奢华”的理念物化为一种现代文明(科技、低碳、品位),不仅是消费(观念),还有对精神层面(境界)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这无疑是对汽车设计提出了新的追求。
那么,沃尔沃的设计观是什么?
“外取势,内敛气。”彼得认为,低调是一种更高境界的领悟,是智慧和历练的体现,背后则是进取和意志,对于信念的坚持。在我看来,这既是人生的态度,也是一种品位。在沃尔沃的哲学里,一直视“关爱生命,热爱生活”为宗旨,并作为理念在追求,融入到它的产品设计和品牌内核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气质。以前,中国消费者对沃尔沃的了解仅限于这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车”的介绍;对于它的简约设计和精良的制造仅停留在高档车的概念上;喜欢这个品牌的人,也仅限于低调的奢华等表象。其实不然,而今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就不难发现沃尔沃是有人文思想和智慧在里面,它已经成为外化的一个载体,表达了一定的价值取向。正如一位从事咨询业的车主所说,开沃尔沃车显得自信和从容,但绝不会以势压人或借此涂饰自己,而是对生活和人生的尊重。
事实上,在当下汽车设计中充满了“有色眼镜”,人为地把它用社会的属性区隔出来,拉开距离,分三六九等,被“阶层化”。环顾当下对汽车消费的选择,与其说是选择汽车(消费方式),还不如说是在寻找“身份”的认同。背后意味着什么?正如上海人对汽车消费的理解,绝不会简单地当作代步工具,而是生活态度的一部分。因此,他们拒绝廉价车,宁可不买,要买就买有体面的车(从没想到会买二手车)。而在沃尔沃看来,汽车是没有贵贱之分的(没有奢华的概念),也没有等级之区别(崇尚平凡和平等),提供的设计和品质是一样的,采用的材料和标准也是一样的,只是针对用途和目标市场不同罢了。所以,沃尔沃的纯粹也就有了人文的内涵,化解了在商品设计上的焦躁和虚浮。在现代化就是汽车化的今天,正如作家张炜所说,“人的心理空间慢慢在增大,但外部世界正在逐步压缩”。原因是“现代生活中的人总是很繁琐、很拥挤,透不过气来。”
沃尔沃的“安全、低调、高品位”是瑞典人的写照。有人希望它成为瑞典和中国文化与合作的载体,这是具有深层意蕴的建议。但现实是,在当下首先要端正的是对于汽车的认识至关重要。这既是个常识问题,却也是关系到对于汽车态度和价值的取向,涉及到汽车是福还是祸的发端及深层次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