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汽车 ·教育 ·房产 ·旅游 ·彩票 ·健康 ·装潢 ·游戏 ·票务 ·IT ·文广 ·监察 ·侨办 ·司法 · 宣教 · 浦干 · 仲裁  · 婚庆 · 企业 · 搜索  
排行 ·博客 ·男女 ·亲子 ·交友 ·购物 ·美容 ·团集 · 导医 · 家装 · 女性 · 综治 · 星库 ·电影 · 俊杰 · 文艺 · 开发区 · 诚信在线  
"小众品牌"加速入华 是鸡肋还是蛋糕?
2011-5-25 12:53   作者:网易汽车综合

  一个资金枯竭的萨博,在中国兜售的过程中,竟然引发了数家车企的争夺。恰如去年斯巴鲁在中国寻找合资伙伴时,众多车企哄抢的局面。

  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之后,几乎所有的跨国品牌都将中国视为重要的市场,萨博、斯巴鲁、悍马、JAGUAR捷豹路虎等一干小众品牌积极投身中国市场也无可厚非,毕竟,中国是改变其生存、发展的机会所在。

  只是,“十二五”期间,明确将自主创新作为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之际,这些小众品牌到底能够为中国汽车行业带来什么样的益处?而且在“市场换技术”备受质疑、市场需求已显现萎缩迹象、国家审批政策明显收紧等背景之下,那些急于到中国市场淘金的国外汽车制造商将面临新的挑战。

  一位投行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与这些小众品牌合资、合作,对于国内单个汽车企业来说,的确是其发展的一个捷径,但是,对于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来说,却是可有可无的选择。

  倚重&捷径

  汽车专家张志勇对记者表示,从一个企业和品牌发展的角度来讲,其肯定要寻找一个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而中国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中国自2009年起就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无论从人均保有量还是区域发展不均衡造成的层级消费来说,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

  在中国以外的成熟汽车市场,跨国汽车品牌的定位基本已经确定,很难再扭转消费者的品牌认知。而中国则不然,不仅汽车消费理念远未成熟,而且在次第释放的二三线市场,品牌甚至尚未成为消费者关注的主要因素。

  上述投行分析师表示,萨博等小众品牌在某些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对我国汽车企业来说,仍然具有不小的提升作用。这些小众品牌在技术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与技术储备,比如萨博的涡轮增压技术,斯巴鲁的全时四驱和水平对置发动机,以及路虎的SUV技术等等。

  这些品牌由于产品定位以及其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在全球并未跻身一流品牌,但在中国却都有成功的可能。

  另外,中国车企与这些小众品牌通过合资、合作,甚至是购买等形式,能够提升自己的发展层次,确实是发展的捷径。吉利收购沃尔沃,尽管整合刚刚开始,但现在吉利已经受益于收购带来的形象提升。

  可有可无的补充

  不过,如果将小众品牌依靠中国市场生存、发展的意图放在时下中国汽车行业的大背景之下,那么,这些品牌对中国汽车行业而言益处并不大,显得可有可无。

  张志勇表示,从我国汽车行业的大局来说,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行为,并无裨益。

  中国汽车行业特别是自主品牌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在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并无实质性的突破。现在又将突破的希望寄托在外部力量上,希望通过和二三线小众品牌的合资、合作而缩短发展的历程,是缺乏长期战略的举动。

  在一线品牌几乎全部进入中国的情况下,小众品牌在中国的合资也是最后一波合资潮。国内汽车企业和这些小众品牌的合作,从短期来说,能够获得现金流,但从长期来说,并不能获得核心技术。这从我国的合资运动中已经得到了证明。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如何做强才是眼下考虑的重点,“十二五”期间,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诉求,在此期间,自主品牌的目标是占到整个汽车市场的50%,其中,乘用车将占到40%。小众品牌的引入,无疑将进一步挤压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增加自主品牌的市场困难。

  业内人士表示,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小众品牌进入中国的把控力度,从行业发展的大局出发进行管理和调整。据悉,面对国内车企争夺萨博的局面,发改委已经介入,以防车企互相哄抬价格。

  对于我国汽车企业来说,与进行合资合作相比,进行技术的收购,是一种更为务实的做法。这将直接掌握技术,缩短研发进程。

  不过,收购技术也考验车企的综合实力。上汽作为国内技术研发能力屈指可数的汽车集团,在收购罗孚技术5年之后,由此孵化出的自主品牌年销售规模也未能突破20万辆。

  进入门槛已不同

  正在各政府部门逐一会签的新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已经明确提出,企业异地建厂必须推出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此内容已经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正式确认,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20日对外表示,推进本土品牌汽车发展,既包括引导中资企业提升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也包括鼓励合资企业开发自主品牌产品。

  实际上,无论是上述小众车企,还是已经在中国顺利实现国产化生产的跨国巨头,来中国的目的无非是看到巨大的市场潜力,经过几年的市场井喷,中国已成为各大跨国车企的“现金奶牛”,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攫取更高利润,是外方厂商进入中国市场最原始的动力,至于是否要将造车技术传授给中方合作伙伴,则无关紧要。

  中国政府已决心改变这种现状,于是,在未来中国汽车企业与外资合作过程中,中方能否充分获得外方技术输出支持,将成为获得政府批准的重要标准。

  市场的诱惑下,大多数外资企业选择了配合中国政府的调整步伐。一汽-大众的广东工厂为了顺利获批,已宣布将推出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开利”。大众汽车“一石二鸟”的行为已得到相关部门的首肯。

  中国社科院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十二五”开局以来,中国在跨国公司未来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跨国公司不仅继续把中国作为其面向全球市场的制造基地,而且计划大力开拓中国市场,将更多的研发活动、区域总部、先进服务业和高端制造等高附加值的产业活动向中国转移。

  在政策层面,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基调已日渐清晰,这正是那些急于落户中国的国外车企的入门门槛。张相木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将继续坚持开放合作的方针,要进一步深化与国外汽车企业的合资合作,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合资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种种迹象表明,在中国汽车工业结构转型的历史背景之下,想方设法迈进中国大门的国外车企不仅要面对更大的政策风险,作为后来者,他们还要与已经转变经营思路、更加与时俱进的“先行者”短兵相接。

  与此同时,国内汽车市场正进入新一轮的下行阶段,小众汽车品牌眼前的市场机遇加倍递减,如果仅抱着淘金的投机心理,恐怕成功的可能性早已不如几年前。

  相关新闻
  • 警惕汽车业合资项目核心技术被"空心化"
  • 合作伙伴
     | 
    Copyright 1996 - 2007 cnauto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复制及建立镜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