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车市在2010年以1800多万辆的销量和超过32%的增幅,连续第二年蝉联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市场时,谁也不会想到,“噩耗”会来得如此之快。
但冷静下来之后,我们还需要回到那个最本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如此处境?
无论是比亚迪、奇瑞、长城、长安等自主品牌企业,还是丰田、通用等外资品牌企业,他们在今年前两个月销量的同比和环比下降的原因,均各有不同,有的在于渠道,有的在于质量,有的在于品牌。但上述问题之所以会在今年变得极为刺眼,显然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理由去进行解释。
尽管我们不愿承认,但政策的突然干预或许是一个不得不说的因素。
“干预”分为两种,一种是进入,一种是退出。
回想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场景,当时中国相关政府部门为了稳定经济、扩大消费、刺激内需,极力倡导汽车消费,并出台了一些列鼓励消费政策,如“购置税减免”、“汽车下乡”以及“汽车以旧换新”等。2009年和2010年两年,中国汽车业不负众望,立下奇功:让中国实现并稳定了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的地位,中国经济也在汽车等大宗消费品的拉动下逐渐企稳。
但两年时间过去之后,上述政策齐齐选择了退出,同时,北京的治堵政策又给汽车市场套上了另一个枷锁,并引发了广州、重庆等一线城市的纷纷效仿。不利因素接踵而至,销售困局自然在所难免,这种举措不单让汽车企业“呼吸困难”,更让很多汽车经销商们“奄奄一息”。
此外,经过了两年的快速发展,任何一家汽车企业都想乘胜追击——投放新车型、增加产能、扩张渠道,这原本就是一条合理的发展轨迹,突然,限制汽车消费的大刀砍下来了,迅猛的发展势头戛然而止。如此一来,已经制定出来的车型投放计划、生产计划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渠道扩张,就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已经规划好的产能也出现巨大放空。
在比亚迪、奇瑞、长城、华晨、长安、一汽等企业的自主品牌车型销量在2月份均出现了环比或同比的大幅下降的同时,我们看到,外资品牌里除了丰田旗下合资企业销量出现一定的同比下滑之外,绝大多数外资品牌仍处于增长态势。
由于技术、品牌以及营销能力等环节的差距,在逆势环境中,自主品牌显然更不是外资品牌的对手,如此看来,这与我国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的初衷无疑是相悖的。对于这一层影响,政策制定者们是否应该有所考虑。
实际上,中国汽车市场向来都是“政策市”,政策鼓励与否与车市表现好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作为企业,就必须练就一种应对政策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比如,在上述三个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正式退出之前,国家曾对这些政策作出过各自延长一年有效期的决定,当时就有很多企业判断这些政策可能会在2011年退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们或许早就应该对自己的车型投放计划、排产计划和渠道计划作出调整,进而最大化地避免如今出现的种种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