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震后第三天,在微博上看到某日系车企公关部人士的发帖,如下:某记:听说日本的工厂停产了?答:是,为了员工及其家属的安全目前停产了。某记:这不影响消费者提车吗?这是赤裸裸的歧视啊!答:……这位记者的话令人一时语塞。
“这是赤裸裸的歧视啊!”听到这样的反应,笔者不禁为这位同行“冷静理性”到近乎冷漠、冷血的反应而惊诧,看似很“敬业”地为中国消费者“维权”,却忘记了人道主义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救援原则。诚然,身为一个产经新闻记者,面临突发事件时,第一反应是与自己所报道的领域联系起来,或许称得上一个合格专业的产经记者,但扪心自问,置他人安危于不顾,而谈市场谈消费受损,是不是过于功利了?我们在“敬业”之前,是否应该置国际人道主义于先呢?
-->
更令笔者感慨的是,与这位记者持相近观点的不是个别。日本经此重创后,笔者在与业内人士的交流中,也听到有人流露出中国企业可借机发“灾难财”的想法,而这些观点也进一步导向了报道角度。而发生在笔者身边的另一个事例是,在国内订购日本回国内的机票,票价涨了数倍之多,而在日本订票则仍是与震前相差无几的价格。此举令笔者在日本的朋友唏嘘不已。
在写就《国富论》之前,亚当·斯密便写下了《道德情操论》,他从人类的情感与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告诉了我们在这一个物质的时代,如何来平衡商业经济与道德的天平。
在灾难面前,每一个人,恐怕亦应该铭记住生命和人道主义高于一切,在此刻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人性与善良,对生命的敬畏与悲悯。感怀这样的人文情怀,那我们在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会散发出芬芳的善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