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普遍悲观的气氛中,2011年中国车市在1月份迎来了“开门红”。
通用、大众等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继续表现良好,而一贯稳健的本田、丰田等也不甘示弱,增长迅猛。与此同时,以通用为首的国际巨头们相继在中国发布战略,试图以更大投入赢得更好的未来。
然而,“开门红”并不能掩盖一切问题,自主品牌车企增速普遍相对平缓。两相对照,这似乎预示着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分化更为严重的市场发展阶段已经来临。
虚假繁荣
1月份车市的红火场面,与当前一个阶段汽车股的集体表现颇为相似。
尽管去年年底车市又创造了新的产销纪录,但自去年第三季度以来,汽车股表现整体疲软。肇始于北京的限购政策,正在各地被重复推演。而前两年各项刺激政策的陆续退出,又使得今年车市前景雪上加霜。
然而,1月份各大汽车厂商录得的产销数字看上去却令人振奋。国内车市龙头通用发布数据显示,1月份其在中国市场销量超过26.8万辆,同比增长22.3%。大众在中国销量约为17.5万辆,增幅更达29.4%。
一贯以稳健著称的本田,1月份也在中国卖出了6万余辆汽车,逼近日系老大丰田。其中,广汽本田以36839辆,创下这家老牌车企历年开年单月销量之最。
刷新纪录的不只广汽本田一家。相形之下,豪华品牌涨势更加喜人。1月,奥迪、宝马和奔驰,在去年高速增长基础上,分别又实现了同比超过3成、6成和8成的增长。
“开门红”的形势令年前的悲观情绪一下子得到缓解,汽车股近来表现积极。其中,上海汽车、江淮汽车、江铃汽车等表现突出。
民族证券汽车分析师曹鹤认为,今年1月份的销量大增,缘于去年底的大量订单被挪至今年1月份来统计,其实际销量应该是同比下降的。
据其预计,全年车市可能会在4月份调头向下,而1月或者3月将是今年车市全年的高点。
此前,中国乘联会预计,2011年车市有可能出现负10%的增长。曹鹤认为,今年全年正增长仍然可以预期,预计增幅在5%,但行业利润预计将下降30%左右。
“国内车市将在今后几年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增长将明显放缓,然后才会再次进入一个大规模增长的阶段。”曹鹤说。
市场分化
就当前来看,他的这种预测在部分厂商身上似乎已经有所应验。
在1月份汽车市场普遍繁荣的时候,并非所有汽车厂商都雨露均沾。其中,尤以自主品牌为甚。1月份,知名自主品牌车企中,除奇瑞当月创造新的销量纪录外,吉利同比增幅仅约10%。而比亚迪当月售出5.2万辆汽车,甚至出现了15%的下跌。
受此消息影响,2月16日港股市场的内地汽车股出现整体下跌。其中,比亚迪、华晨中国、吉利跌幅均在3%左右。
去年,比亚迪共售出51.98万辆汽车,未能实现最初的80万辆目标,甚至也未能实现下调后的60万辆目标。
与之相应的是,比亚迪总裁王传福称,比亚迪今后几年将进入“平稳增长期”。而吉利也宣布,从2011年开始要将战略目标从“快速发展”调整为“稳健发展”。不约而同地,比亚迪和吉利分别将今年的销量增速调低,一反以往动辄翻倍的决心。
相比之下,通用等知名车企则继续在中国市场大力投入。2月15日,首次访问中国的通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艾克森(DanAkerson),在北京发布通用在中国的全新战略。
未来两年内,通用计划在中国推出超过20款新车,进一步巩固其在这个新兴市场的领先地位。去年,通用成为第一家在中国市场实现单年度200万辆销量的跨国车企。中国市场贡献了通用去年全球销量的近30%,是其全球最大市场。
艾克森表示,“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战略投资力度。”
正在做相似事情的是本田。今年初,本田汽车在中国正式组建了技术研发团队。本田中国本部长兼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仓石诚司表示,本田要跟上中国汽车业的整体发展速度。
为此,本田要针对中国市场开发全新产品,“以中国消费者的需要为开发主导,在中国采购零部件生产,并推广到全球”。除此之外,本田还将加快向中国市场引进新车型。
竞争激烈
其实,早在通用、本田全新的中国战略发布之前,其产能扩张已经先行一步。
早在2009年,通用还在金融危机的泥沼中挣扎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在中国等新兴市场扩产。通用旗下上汽通用五菱在进入轿车生产领域的同时,也正在扩建新的生产基地。
而本田旗下的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也都在扩建新工厂,其中广汽本田增城新工厂今年就将投入生产。到2013年,本田在中国的产能将在现有65万辆基础上,提升到89万辆。
与此同时,大众、日产等大大小小的跨国车企也争相扩产,三菱、菲亚特等曾经的失意者也想方设法挤进来。
“(竞争)肯定会更加激烈。”曹鹤表示。据其预计,三年之后,中国汽车市场上可能出现一半产能过剩的局面。
因此,一方面各方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前景看好,一方面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已经着手严把新项目上马的关口。
与此同时,限购令出台等政策变化,又令车市前景更加扑朔迷离。而目前相对明确的是,限购令伤害更大的是中低端汽车消费,而中高端甚至豪华品牌消费甚至因此出现了一时繁荣。奥迪等德系三大豪华品牌的热销就是例证。
相形之下,一直处于中低端水平的自主品牌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在去年车市火爆行情中,比亚迪等知名自主品牌的表现乏力足以说明问题。
据此,目前自相关部门传出的“新合资项目上马必须同时发展自主品牌”的不成文规定,似乎就有了现实的依据。一方面,延缓新项目一哄而上的形势,一方面也借助合资方的优势,增强国内车企发展自主品牌的各项实力。
然而,在这样的新政推动下,合资车企或许能够迎来一个新的局面。但本已处于劣势的自主品牌,在合资自主的冲击下如何突围,却又成了一个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