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视全球车市,这个问题已经毫无意义。业内人士开始担心的是,市场高速发展催生的增长更快的企业产能,业内人士开始纷纷呼吁“2015年中国汽车产量将达4000万辆,中国汽车市场将产能过剩”。
担心是件好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产能过剩”的问题,业内已呼吁许久,适时给企业提个醒儿即可,不必过分担心。
经历了2003年的车市井喷,2004年的车市萧条,2005年的市场缓慢过渡,2006年的车市价格战,以及2009年和2010年车市的再次暴发,中国车市创造奇迹已经成为常态。自2003年起,已经无人能成功预测中国汽车市场的走势,摸着石头过河已经成为企业决策人的常规心态。在这种前提下,企业要想生存,不仅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灵活机动,能根据市场形势,及时调整。因此,单纯从市场发展趋势预测和企业发展规划来算,4000万辆产能已如囊中之物,但届时形势具体怎样,还得市场说了算。同时,产能过剩淘汰掉的是少数几个“不识时务”的车企,这种促进汽车行业的优胜劣汰,不仅不会打垮整个行业,反而有利于汽车行业的发展。
说到这里,有人要为本土自主品牌的发展担心,认为产能过剩首先淘汰的就是本土自主品牌。
早在三四年前,“产能相对过剩”的言论就在业内流传,认为本土品牌缺乏核心技术和先进的制造工艺,产品缺乏竞争力,将在产能结构过剩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特别是去年,有关部门在明确提出合资品牌也要搞自主之后,业内质疑声不断,认为这将对本土自主品牌发展产生巨大打击并阻碍其发展。
从短期来看,业界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每个行业的发展都要有阵痛的过程,多年来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已经让我们看到,掌握核心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如果把市场的和谐发展当成阵痛的麻药,那我们最终得到的只能是发展的悲哀。
实际上,经过最近几年国内汽车市场的优胜劣汰和重组整合,目前国内本土自主品牌已经不是当初不堪一击的状态了。尤其实在小排量市场中,国内自主品牌的优势地位显而易见。同时,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雄厚,自主品牌在研发投资上的力度也越来越大。
而更重要的是,这种产能结构过剩反而能促进本土自主品牌的自我完善和国际化发展,从而能分担4000万辆产能之忧。
去年,我国汽车出口比例全球倒数第一,且依然走低价路线,出口量最大的依然是奇瑞,不足10万辆。而在吉利汽车的发展规划中,到2015年,吉利销售达200万辆,其中2/3出口。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具有极高性价比优势,只要持续改善制造工艺,做好售后服务,更容易在当地市场树立品牌和口碑。
到2015年,本土自主品牌将把主要目标市场锁定海外,这将分解国内市场的销售压力。
为产能过剩担忧是件好事,但过分担心将有可能束缚住手脚而错失良机,中国车市发展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不可以”。让中国车市按市场规律继续大步前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