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最后一天,我走过北京中关村的一座过街天桥,此时正是下班高峰期,桥下汽车排成条条长龙,缓慢前进。暮地,我想起20年前也曾走过这座天桥……
那时,我在这附近上中学。一次外出活动时,老师带我们路过这里,马路上是来往如织的自行车,清脆的车铃响个不停。老师停下来说:“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如果这些自行车都换成汽车,我们的马路会多拥挤。我们国家不能发展私人汽车,这是国情决定的。”当时我认为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不仅老师这么说,国家政策也不支持发展私人轿车。直到2001年,“十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鼓励轿车进入家庭”,从此,越来越多的人过上有车生活,人们感受到汽车带来的便利,汽车产业在消费拉动下飞速发展。
作为汽车媒体工作者,我为汽车产业迅速发展感到欣喜。但是作为普通消费者,这些年,堵车成了困扰我的一件事,尤其是2010年,感受更深。
去年,《中国汽车报》轿车消费专刊关于道路拥堵的选题不断:从昆明由“春城”变“堵城”,到北京雨天大堵车……用车环境成为报道热点。《中国汽车报》是一份行业报,在关注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把重点放在用车环境和用车理念上。因为我们发现,错误的用车理念和逐渐恶化的用车环境,会阻碍汽车消费和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2010年8月,京藏高速公路发生9天大堵车的情况。对此外国媒体讽刺地写道:“如果在美国,你还在抱怨堵车几个小时,那么你应该庆幸没有生活在中国,因为那里的堵车以‘天’为单位计算。”堵车关乎民生,也关乎我国的国际形象。
2010年底,北京市治堵方案公布,将施行一系列综合措施,治理交通拥堵。此方案可谓管、建、限三管齐下,不论是从力度方面,还是广度方面,都可谓空前。
我国目前的堵车问题,实际是一个综合问题的表象。造成堵车的原因很多,比如特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生活物资运输使路网超负荷;城市房价过高,人们不得不远郊买房,上下班用车时间过长;还有公务车需加强管理、公共交通网络需完善等。我相信,未来一段时间,堵车问题仍将是我们报道的热点之一。我们希望通过对问题的调查和分析,呼吁改善用车条件,为汽车产业发展和汽车消费营造更好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