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司机来说,近期应该可以稍稍舒展眉头,自7月11日零时起,国内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每吨分别下调420元和400元。这是2009年我国现行定价机制实施以来油价首次“三连跌”。二季度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下行,国内油价在5月10日和6月9日连续两次下调。随后针对国内油价“三连降”的预期自6月中下旬早已形成。可即使如此,许多消费者仍不买账,他们感觉近两次油价下调幅度均远远低于预期,虽然油价刚刚下调,但是很多有车族依然深感油价相比收入太高,“加油确实挺痛苦!降价了还是贵。”而近期一则中国内地加油痛苦指数(油价负担)全球第四的新闻在有车族市民中更是引发热议。加油痛苦指数,被认为是指汽油消费占国民日人均收入的百分比数,用来反映一个国家居民对汽油价格的承受能力。彭博社发布的一个油价对比报告显示,中国内地油价在全球55个列入对比的国家与地区中排名第42位,但计入人均收入因素后,中国的加油痛苦指数(油价负担)排名高达全球第4位。那么,为何在油价首次“三连跌”的今天,人们还会依然有这种加油痛苦感受?成品油定价机制何时揭开“面纱”?如何打破行业垄断,从实质上为消费者减负?本期读者参议对此热议,敬请关注。——编者
让“加油”真正成为鼓劲代名词
■黄海舟
“加油”一词通常是鼓劲的代名词,但用在中国司机身上它就成了幸福的反义词了。最近两个月,国内成品油价格虽然连续三次下调,但中国的有车一族并没有从油价“三连跌”中体会到多少“幸福来敲门”的感觉,反而有一种哑巴吃黄连的苦涩之感。近日彭博社发布的一份全球油价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在这份报告中全球日人均收入在4美元以上的55个国家及地区油价和油价负担排名中,中国油价全球排名第42位,油价负担却排名第4位。为什么一个油价并不太高的国家,“油负”却那么沉重呢?因为一滴油中含有太多的难言之苦。
一曰高油价之苦。油价高不高,物流行业最有发言权。2003年国内油价才3块多钱,现在油价比当时翻了一倍多,而近几年物流行业利润率只有3-5个点。这么薄的利润,怎么禁得起高油价的折腾呢?
二曰高赋税之苦。对于中国油价高于美国的传言,发改委一直在辟谣,最近才承认中国的油价的确高于美国,但把原因归咎为高赋税。据说美国赋税占成品油价格的13%,而中国的税收占了油价的30%。
三曰高收费之苦。高税收之外,车主还要面对按公里计收的路桥费。比如从深圳到长沙全程800公里,路桥收费就高达400多元,而油费也不过五六百元。如果说油费是司机的心头之痛的话,高额的买路钱又在司机的伤疤上撒了一把盐。
四曰利润转移之苦。我国的成品油消费中,大约一半是国产原油加工提炼的,成本比进口原油要低得多,那么,这部分的超额利润到哪儿去了?国家发改委解释:这部分收益有一块儿是给三大公司去进行前期的勘探开发,大头是通过特别收益金收归国库来促进国家其他事业的发展。但是亿万中国司机有谁知道,这么高额的利润中究竟有多少用来促进国家其他事业的发展?你知道吗?我们只知道三桶油的员工的福利高得惊人。
五曰涨多跌少之苦。现在油价调整机制由于调价滞后、周期长、机制不够透明,令老百姓产生“涨快跌慢”、“涨多跌少”的感觉。此次成品油价格下调,众多市场机构预测每吨将下调600元至700元,而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实际下调幅度远远低于市场预测。分析家们坦言“预测失误”,原因在于发改委要“保障炼油企业的利润”。你一边开车上下班一边还要为炼油企业亏损埋单,你说你会感到幸福吗?
六曰暗箱操作之苦。在目前的定价机制中,采取的是布伦特、迪拜和辛塔三地原油作为变化率价格参数。但这个参数是模糊的,三者的占比多少,我们并不清楚。所以导致车主常常有怨言:提出涨价的时候说涨就涨,你说是与“国际接轨”;可是该降价的时候你却按兵不动,借口是“中国国情”。如果定价机制透明了,该升的时候升,该跌的时候跌,老百姓会有那么多埋怨吗?
可见,油价上涨老百姓一定会痛苦,但油价下跌百姓却未必幸福,因为每一滴成品油中含有太多“非油”的成分,最痛苦的是老百姓对此又无能为力。所以,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使之更透明,更合理,发改委还须多“加油”。
跌幅不及预期缘于市场焦虑
■涂启智
按理说,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燃油价格连续三次下调,苦于油价物价过高的民众应该对此感到安慰,也应该对油价回归正常可以承受水平抱有信心,然而,广大民众仍然觉得“加油确实挺痛苦!降价了还是贵”。认为涨幅不及预期,这是为何呢?
首先是因为油价涨快跌慢和涨多跌少。涨快跌慢,可以有两种解释:一为时间考量,油价从2元时代跨越到8元时代,真个是“其兴也忽焉”,而从8元回归到正常水平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二为数量对比,油价涨幅是节节攀高,而跌幅颇有些惜墨如金味道。涨多跌少也可以有两种解释:一为涨的时候多,跌的时候少;二为涨的幅度大,跌的幅度小。
其次是油价涨跌受市场杠杆调节作用小。换句话说,国内并未建立一套成熟的市场规范机制,来合理调节油价涨跌。民众见惯了这样的景象:当国际油价走高,国内油价必然与国际接轨;当国际油价下滑,我们也可以上调油价,理由是“考虑或尊重中国国情”。因为有这样的历史背景,即使此番“三连跌”跟国际油价持续走低有关,但老百姓基于经验,也会认为国内油价下跌跟市场调节关系不大,而只是基于“油价破八”后民怨沸腾引起中央高层关注,石油垄断企业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施压之下,不得已做出的适当让步结果。何况,退一步说,即便民众对高油价怨声载道,石油巨头假如仍不肯放下傲慢的身子,置民众意愿于不顾,民众也基本拿它没什么办法。再次,是对于油价“三连跌”是否为石油垄断企业投机取巧忽悠民众的担心。尽管此番“降价大动作”,是2009年我国现行定价机制实施以来油价首次“三连跌”,但实际降价水平确实没有达到民众的心理预期,如同房价一样,远没有回归到正常合理水平。最后,是对于当前众多商品物价持续攀高的焦虑。这其实是一种“恨屋及乌”心理,即便是油价下跌带来些许安慰,但由于各类生产生活资料价格仍在持续上涨中,这样的物价焦虑很容易将油价下跌的良好感觉冲淡,甚至冲击得无影无踪。
总之,油价跌幅不及民众心理预期的关键在于,民众对于当前国内市场价格不易把握产生焦虑感。要让民众心理感到安全,对油价物价回归正常水平有信心,适时调整对于物价水平的心理预期,减少人为的焦虑感,一方面政府要加大经济调节与市场监管的力度,让油价物价涨跌有规律,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另一方面要打破石油等关系国计民生重要商品的垄断经营,引入良性市场竞争机制,使价格受制于市场,让市场主导价格。而且,还要致力于抑制通货膨胀,将各种民生物资价格稳定于正常水平,彻底消除民众基于物价不可捉摸产生的焦虑感。
打破垄断才会减轻油负沉重感
■廖水南
其实,在油价是否沉重或是税负是否痛苦这件事情上,民众的感受比数据更重要。毕竟,人们的感知并非来自于生活中孤立的某一个方面和数据,而多半是出于对实际生活的信息综合——当三桶油“天价”事件频出——谁能对此保持淡定呢?
因而,不论是发改委提到的(油价)高的部分主要是在税收环节,并且这部分已收归国库,实际上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还是彭博社发布的油价对比报告显示中国的加油痛苦指数(油价负担)排名高达全球第4位,对民众而言都不重要。
换言之,在“十二五规划”追求“民富国强”的政策设计中,貌似合理合法的油价“高税负”给人们的感受其实仍是在一点点掏空公众的口袋,而至于中国内地油价负担是排全球第四或是四十也差别不大,因为它带给人的实际感受都是一样的。
这很好理解。近年来,关于三桶油的负面新闻早已屡见不鲜,比如网曝中石化普通秘书月薪3万,中石化大楼安装1200万元天价吊灯等,更有趣的是,当中石油的茅台风波甫出后,有博友直言,“终于明白油价为什么贵了,原来添加了茅台”。
也因为这件事,一曲改编自《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新歌《我为祖国喝茅台》风行一时,“石化天价灯高挂,百万酒单添神话。年年报亏损的中石化,钞票大把大把花。空调房里喝茅台,挥汗如雨蒸桑拿。国酒喝完再喝洋酒,品着拉菲思油价……”
谁也无法否认,不断浮出水面的天价事件已经将石油垄断企业内部消费状况捅得千疮百孔,这让民众强烈地感受到油价的不科学和不合理,进而用娱乐和调侃的方式表示质疑和发泄愤怒,表达对垄断企业高层奢靡生活加重民生负担的不满与无奈。
对此,中石化负责人给过一个相对专业的辩解,称国内油价“涨快跌慢”导致油价相对较高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定价机制,换言之,之所以涨得快而跌得慢,是因为某种技术上的或计算方法与条件设定等非人为原因,并不是垄断所造成的。
只可惜,这种哄人的把戏始终瞒不过精明的国人。有论者就表示,解释油价下“跌”需要满足某种先前技术上设定的条件,但它却无法解释上“涨”。所以,“定价机制”的说法完全是用来搪塞问题的真相与本质的,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惊天谎言。
说到底,老百姓心里其实很清楚,高税负之外,问题的根本还是行业垄断问题,只有打破垄断才会减轻油负沉重感。
成品油定价机制何时揭开“面纱”?
■孙宝强
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不透明是油价改革中一个广为诟病的问题,发改委执行着“别人永远不知道的神秘算法”让人失望,现行油价调整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涨快跌慢”、“涨多跌少”。与2009年11月相比,同样是国际油价80美元/桶的水平,但国内93号汽油价格要比2009年11月高出近2元/升。
现行定价机制是2008年底推出的,并在2009年5月出台了更为明细的《成品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目前成品油的定价原则是以国际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和合理利润确定。价格调整原则是,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油价。这显然存在四个方面的不透明:一是原油价格的参考地区不透明,目前流传的布伦特、迪拜、辛塔原油价格作为参考只是一种说法,价格主管部门未公布。二是参考地区原油价格变化率在我国油价调整中的权重不透明,人们不知道不同参考地区原油价格变化率在我国成品油价格调整标准(目前是4%)中的权重,至于是不是按照我国实际进口数量的比重确定权重也无从获知。这就会出现真正的主要进口地区原油价格没有变动,而参考地区的原油价格变动了,要不要调整的问题。三是国内平均成本、税收和合理利润从未公开过,公众无法知晓。四是计算价格涨幅时间不透明。国家发改委没公布过22天的计价周期起始点是哪一天、计价期满后是与哪一天或是哪一个阶段相比得出的变化率。
另外,每次调价并未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向,与国际市场接轨,现行的22个工作日和4%的波动幅度并不是唯一的参考依据。每次油价上调,总强调考虑通胀及历史原因而没有上调到位;每次油价下调,总强调炼油亏损,因而使得每次调价都难获得民意支持。
公众要求改革当前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呼声一直不断,期待推出更为合理的新定价机制。在坚持成品油定价市场化改革方向下,必须缩短调价周期,加快调价频率,改进操作方式,调整靠挂油种等方面努力,重要的是要提高机制运行的透明度。当前迫切的是公布参考哪里的原油价格、权重如何,国内平均成本、税收和合理利润等让人迷糊的数据。从原油进口实际数量的角度看,“辛塔”原油价格变动实际已不具参考价值,而沙特、阿曼、安哥拉作为主要进口地区应该重点参考。为跟进国际油价变动,美国纽约交易所原油期货WTI也可以考虑引进的定价参考。
我们认为,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关键之处在于能够及时跟踪市场变化,这就决定了改革的时机并不在于石油价格高低,而在于国际油价的趋势是否趋向稳定或者下行。今年国际宏观经济不景气,国际市场需求减小,国际原油价格不会大幅波动。可见,当前的低油价有利于成品油价格改革,在连续下调油价的情况下,国家发改委应及时推出新定价机制,不可错失改革良机。
需要指出,成品油定价权下放是油价彻底市场化改革中的一步,其前提是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目前这一条件还不具备,不可盲目推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