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了最新汽车产销数据:4月,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3.53万辆和155.20万辆,环比降15.98%和15.12%,同比降1.85%和0.25%。这是自2009年2月以来,中国汽车行业产销首次出现负增长。突然袭来的寒流,为急速扩展的中国汽车市场敲响了警钟。这是高歌猛进路上的小“插曲”还是结构性变化的“拐点”?业界众说纷纭。
表象:日系和自主品牌受挫明显
今年4月,日系车中只有东风日产上了全国轿车销量榜,销量为58683辆,排名仍为第4,一汽丰田和广汽本田的销量均跌至3万辆以下,跌出10强之外。今年4月前,一些日系车企尚有一部分库存车可以投放市场,进入5月后,日系车受日本地震海啸影响进一步显现。四川辰宇雷克萨斯4S店市场部经理卿青告诉记者,现在订单堆了100多张,但已无现车可卖,5月上牌量寥寥无几,估计这个局面要持续到9月以后才会有所改观。
同时,由于小排量优惠政策取消和部分城市限购,消费者购车理念更加倾向于一步到位,致使小排量车受到一定程度影响。4月份数据显示,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销售环比下降16.69%,同比增幅也只有5.30%;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占乘用车总量比重为67.96%,环比下降1.19个百分点,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由于自主品牌多以小排量车为主,受影响较为显著。在4月全国轿车销量榜上,自主品牌厂商仍然未能挤进前五名。
剖析:根子在产能和用车成本
今年车市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导致车市负增长的因素既多且繁:购置税优惠等政策退出、燃油价格的不断攀升、部分城市治堵限购政策的实施、日本地震海啸影响等因素一环扣一环,产生叠加效应。与此同时,不断调升的利率水平与存款准备金率,也让汽车厂商资金面吃紧,汽车消费信贷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部分计划贷款购车的消费者转而持币待购。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这股寒流不只是多种不利因素的简单“巧遇”,偶然中也有必然。“根本性的原因还在于近几年车市高速增长,遗留了诸多配套问题未能及时消化,消费者用车软、硬成本持续攀升,致使购车意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一位已经购车的曾先生就向记者表示,仔细算账的话,在市区生活如果绝大多数时间以出租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成本和麻烦都比自己开车少很多,“我买了1年多的车现在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购车积极性下降,加上国内汽车产能持续增长,指向车市长期低迷状态。根据国内厂家的“十二五”规划汇总,中国在2015年将形成年产4000多万辆的汽车产能,如此产能能否及时消化成为业界焦虑的问题。反映到当前市场,目前除了日系车企库存全面下降以外,中国车市整体库存正在攀升。全国乘联指出,4月份国产车总库存上升,且超过库存较高的临界点,“这意味着市场还要继续走低”。
走势:或开启消费导向型市场
“最近买车真让人纠结,买日本车呢,因为缺货,以前的优惠促销政策都取消了;买德国车呢,加价不说,还要等很长时间。加上油价、停车费越来越贵、堵车越来越严重,我决定暂时不买车了。”一直有购车意向的余先生道出了不少消费者的想法。
市场走势短期看来不乐观,但对消费者而言未必是坏事。厂家长期依仗的“刚性需求”受到日益严峻的用车环境和用车成本挤压,产能“过剩”加剧了企业之间和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种种征兆预示着结构性变化——车市有可能逐步从目前的“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汽车厂商的态度也可能从过去一味“追着政策跑”向更多关注消费需求转变。
有专家指出,未来车市即便继续增长,也很难再现前几年的“疯狂”。汽车企业应把更多的注意力从整车生产向做好服务转变,从获取利润向传递价值转变。只有及时转变发展观念,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产业链,才能在未来消费主导型市场中占得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