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四次综合交通调查已经完成。记者从昨天召开的专题新闻通气会上获悉,此次调查成果在制定世博交通保障方案、编制“十二五”综合交通规划和研究公交优先政策措施等领域得到了充分应用,并还将进一步发挥对上海世博后交通发展的指导作用。调查显示,上海中心城居民出行对于公共交通的依赖程度逐步提高,公共交通方式比重已达到47%,全市居民平均每天乘车量接近1600万乘次。与此同时,小汽车出行的增长势头十分强劲,私人小汽车注册量已接近101万辆,平均每5户拥有一辆小汽车。
公共交通出行效率提高
为进一步系统了解本市交通现状,科学制订全市交通发展规划和改善交通的对策措施,市政府在2009年至2010年组织开展了第四次全市综合交通调查。据市建设交通委副主任沈晓苏介绍,上海交通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和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显著提高,改善了市民生活质量和交通出行环境,有力支撑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发展。
目前,上海已拥有12条轨道交通(含磁浮线),形成了运营线路总长452.6公里的基本网络,位居世界大城市前列。中心城(外环线以内)42%的居民从家步行10分钟以内可到达轨道站点,内环线内这一比例达到71%,均较2004年的16%和28%显著提高,逐步接近国际大城市轨道交通覆盖水平。全市公交线路1100余条,中心城公交站点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6%,郊区行政村公交通达率达到95%,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地面公交网络。
居民使用公共交通的出行效率也明显提高。中心城使用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出行的居民,从家出发至目的地的全过程,包含步行、候车、乘车、换乘等环节的总的出行距离较2004年延长了18%,但出行时间仅增长5%。使用公共交通网络的出行效率大大提高,轨道交通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公交优惠乘车切实降低了市民的出行成本。目前平均每天有超过284万人次享受公交乘车优惠,其中老年人免费乘车约51万人次,政府平均每天用于补贴公交换乘优惠的专项支出约335万元。
缓解拥堵取得阶段性成果2004年以来,上海中心城道路面积增长了大约25%,汽车注册量和交通量则呈现更快的增长,汽车注册量较2004年增长了近一倍,产生的道路交通量增长了55%。不过,上海中心城道路网有效承受了机动车迅猛增长的压力,基本适应了道路交通需求。目前,内环内主干道在上下班高峰时段的平均行程车速分别为16公里/小时和15公里/小时,较2004年分别下降9%和3%;高峰时段中心城主要交叉口拥堵的比例为44%,与2004年基本持平。
缓解市区交通拥堵取得阶段性成果,首先得益于道路规模扩大使路网承载能力显著提高。目前,中心城已形成“4桥12隧”的越江道路体系,越江通行能力较2004年增加一倍;建成“三环十射”快速骨干道路网络,中心城道路总里程3324公里,路网通行能力较2004年增长44%。其次,智能交通技术推广应用,增强了交通服务能力。上海建成了覆盖全市道路的现代化道路交通信息采集与监控体系,借助其实时发布道路交通信息。市民可通过道路上的可变信息板、交通广播、互联网等途径,随时了解中心城道路拥堵情况等交通信息。
未来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调查也显示,随着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交通需求呈现出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交通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例如,伴随居民出行构成呈多样化发展,居民出行对交通服务的个性化需求越发强烈;随着城市逐步向外疏解,交通需求也呈现出向外扩散趋势,出行距离、时间延长。据统计,上海中心城居民上下班平均花费的时间已由2004年的41.4分钟延长到43.2分钟,其中,使用轨道交通、地面公交上下班单程所花费的时间一般在1小时以上,使用小汽车方式约为46分钟,出租车、非机动车、步行等方式的上下班单程时间一般在半小时以内;市民上下班高峰交通出行的“潮汐”现象依然明显。
还有,小汽车出行的增长势头十分强劲。目前,本市机动车登记注册量接近250万辆,其中小汽车136万辆,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12.4万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