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方早报》报道,2009年至2010年间进行的上海市第四次综合交通调查,参加家庭共有6万户,驾驶员6万名,机关、企事业单位2万多个,参加调查人数超过了23万人。
调查内容涉及人员出行、车辆出行、货物运输、道路交通、公共交通、车辆停放等方面,24个项目。
2010年,上海一日出行总量达到4540万人次,较2004年增长11%。上下班以外的出行需求如购物、娱乐等,占出行总量的51%。
全市汽车注册量较2004年增长了近一倍,产生的道路交通量增长了55%,2010年内环内主干道在上下班高峰的平均行程车速仅较2004年分别下降9%和3%,目前分别为16公里/小时和15公里/小时。
在昨天举行的上海市第四次综合交通调查成果新闻通气会上,市建交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随着上海城市交通发展仍面临着严峻挑战,“最根本的是要依靠公共交通,因为道路增加的速度肯定赶不上车辆增长的速度,而目前中心城的道路通行潜力也几近极限。”
上下班交通如“潮汐”
上下班高峰大量市民沿着同一方向出行,轨交全网仅20%的断面客流比较拥挤,主要是分布在由外围进入中心区方向。
目前约有54%的常住人口居住在内外环线之间和外环线周边区域,道路交通量较2004年增长22%。高峰时段中心城主要交叉口拥堵的比例为44%,与2004年基本持平。
人口的逐步外迁使交通呈现一定的“潮汐”现象,也就是上下班高峰大量的市民沿着同一方向出行,造成轨道交通运能和道路通行能力不能满足需求,而相反方向的运能和通行能力则较为充裕,也使上下班时间交通拥挤问题比较突出。
轨道交通全网仅20%的断面客流比较拥挤,主要是分布在由外围进入中心区方向。
五户一车四成没车位
中心城居住区夜间停放车辆总量约为74.3万辆,但小区配建的停车位总数仅为47.1万个。十二五末期,全市小汽车保有量将突破260万辆。
调查表明,目前,上海机动车登记注册量接近250万辆,其中小汽车136万辆,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12.4万辆,私人小汽车注册量接近101万辆,平均每5户拥有一辆小汽车。至“十二五”末期,预计全市小汽车保有量将突破260万辆。
同时,小汽车的快速增长也使居住区夜间停车问题越来越突出。根据调查,中心城居住区夜间停放车辆总量约为74.3万辆,但小区配建的停车位总数仅为47.1万个,只能够满足60%左右车辆的停放需求,这意味着约四成的车辆没有正规车位停放。
公交换轨交平均7分钟
中心城(外环线以内)42%的居民从家步行10分钟以内可到达轨交站点,内环线内这一比例达到71%。
调查显示,全市公交线路1100余条,中心城公交站点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6%,郊区行政村公交通达率达到95%,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地面公交网络。
目前,轨道交通(含磁浮线)形成12条线、运营线路总长452.6公里的基本网络,位居世界大城市前列。中心城(外环线以内)42%的居民从家步行10分钟以内可到达轨交站点,内环线内这一比例达到71%,逐步接近国际大城市轨道交通覆盖水平。
目前,有53%的乘客通过步行到达轨交站点,另外约有47%的乘客使用其他交通工具换乘轨道交通。乘客在地面公交车站下车后步行到轨道交通车站的时间偏长,平均约为7.2分钟。这也使得“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突出。
“45、60、90”通行格局
到2015年,中心城内出行平均不超过45分钟,郊区新城到市中心区出行平均不超过60分钟,本市到长三角主要城市不超过90分钟。
调查显示,目前上海人口平均每年增长约35万,人口规模与出行需求将延续增长态势,预计2015年全市人员日均出行总量较目前增长25%左右,中心城出行需求还将增加10%,进出中心城出行量将增长40%以上。
中心城交通压力短期内仍难以疏解,进出中心城方向的放射性通道交通压力将日趋紧张。
此外,预测到“十二五”期末,全市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将增长到900万人次左右,但受中心城客运量大幅增长等因素影响,轨道交通1、2、6、8号线的拥挤程度将进一步加剧。
昨天市建交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郊区新城建设将加快,而且在新城建设中将更注重居住与产业的结合,以减少上下班的交通“潮汐”现象。此外,对于小区停车难的问题,该负责人透露,今后将根据不同的情况,差别化配置停车位的数量,适当增加停车位。
按照计划,到2015年,上海的交通将基本形成“45、60、90”的通行格局,即中心城内出行平均时间不超过45分钟,郊区新城到市中心区出行平均时间不超过60分钟,本市到长三角核心地区主要城市出行平均时间不超过90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