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2009年、2010年的高速增长,2011年的中国车市被各方普遍看淡,汽车业踩在了回归理性的转折点上。
与去年“两会”上汽车业代表、委员普遍关注如何拉动内需、呼吁鼓励小排量汽车消费、加快行业兼并重组等热点不同,今年“两会”上,关于产业升级的方向、自主品牌的前进路径、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以及进入汽车社会后拥堵问题如何解决等,成了汽车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站在“十二五”开局的历史节点,今年“两会”上的汽车议题和观点碰撞,可能会为今后五年甚至更长远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提供灵感,奠定基调。
“十二五”的大幕正在拉开,经过了过去两年的突飞猛进,中国汽车产业迈进了由大转强的关键节点。业界普遍认为,未来五至十年,是中国汽车业发生质的飞跃的最佳机会。
正因如此,为未来五年定调的汽车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尤为重要。规划将在诸如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产能过剩、合资企业股比、合资自主品牌、能源和环保政策、汽车出口、汽车消费政策等方面有所涉及。
汽车业的“十二五”目标早已明确,根据已制定完毕的草案初稿,到2015年形成2500万辆产能。从目前产业发展情况看,在炙手可热的市场需求“烘烤”下,汽车企业投资扩厂的热情高涨,这一阶段性“红线”眼看就将被逾越。据有关部门公布的调查数据,2015年年底主要30家汽车企业集团规划产能为3124万辆,大大超过了预期目标。
对于产能过剩这个老话题,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凤英3月2日在与媒体沟通时坦言:“国家战略中对汽车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有多大,直接影响现在我们对产能的预测。”
王凤英认为,如果中国汽车真正能够走向世界,产能过剩的说法可能为时尚早。
为此,王凤英在议案中建议,制定中国汽车“走出去”国家战略,尽快修订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为产品品质好、经营质量高的自主品牌企业积极营造有利于国际化发展的配套环境,早日实现产业升级,在全球打响“中国车”品牌。
除了汽车业的“十二五”规划外,今年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修订版《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等都将进入发布倒计时。随着汽车业进入关键调整期,汽车政策在规范产业发展上的尺度拿捏,显得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