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成为2007年全球少有的快速增长的汽车市场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也掀起了第三次浪潮。
在这一浪潮中,轿车业成为最受投资者青睐的细分市场,力帆汽车、江淮汽车、长城汽车相继投身其中。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批“弄潮儿”命运将如何呢?
投资大手笔不断
在第三次浪潮中,不少国内汽车企业拟投下巨资建设自主品牌轿车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数家企业已准备砸下超过500亿元。
投资规模最大的为长城汽车:未来3年,长城汽车计划投资100亿元,建设新的B级和C级轿车生产基地。
三大汽车集团中,最早涉足中高级自主品牌轿车的上汽集团,则拟在未来5年内投资200余亿元建设自主品牌轿车。其中,重点投资于自主品牌整车建设、整车和发动机产品研发、技术中心建设。
东风汽车公司拟投资约100亿元,进行自主品牌轿车建设。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有则高调宣布,广汽集团将投资68亿元进行自主品牌研发和生产。
江淮轿车已经投资18亿元,建成了涵盖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的第一期轿车工程。
记者注意到,第三次自主品牌汽车投资浪潮中的企业并不盲进。
“虽然多家企业的投资规划很大,但都遵循滚动投资原则,均显得比较理性。”安信证券汽车分析师孙木子指出,“这可能与政府开放汽车市场有关。目前中国的汽车业更市场化,而不像前几年受政策面影响,不易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广汽集团的自主品牌建设遵循滚动投资原则,从研发投入到生产投入都将滚动进行。68亿元中的30亿元将投资于研发,其中9亿元用于研发能力的建设;21亿元用于产品开发,具体而言,分4年投入产品开发。剩下的38亿用于生产投资,基础设施按20万辆的规模建设,第一期生产设备按10万辆的产能准备,第二期调整生产线后可达到20万辆的产能。”
与前两次不同,在第三次自主品牌汽车浪潮中,无论是实力较弱的民营汽车企业,还是实力雄厚的汽车集团,均加大了对研发的投入。即使是财力并不特别雄厚的长城汽车,近两年来也投资8亿元用于研发的软硬件建设,其试验中心计划投资1.5亿元,整车试制中心耗资5000万元。未来长城汽车还打算建设造型中心、道路试验场和测试高压气流的风洞实验室。
两大特征鲜明
与前两次浪潮相比,第三次自主品牌汽车浪潮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一,“弄潮儿”不限于传统产业的佼佼者,而是由传统汽车企业和风险投资共同组成。
传统汽车企业沿汽车产业链延伸,开始跨细分市场投资。如原来做商用车的长城汽车、江淮汽车开始生产轿车;原来生产摩托车的力帆集团涉水轿车;以合资撑江山的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开始耕耘自主品牌。
而风险投资则将视野投向汽车售后市场。德同资本参股的51汽车网着力开拓二手车置换领域,51汽车网CEO李海超向记者表示,二手车置换在海外有很大的市场。随着中国汽车普及化的提高,二手车市场的空间将相当开阔。
其二,传统汽车企业显得更为谨慎,出招更切合自身优势。
安信证券汽车分析师孙木子指出,“在第三次浪潮中,多家企业将目光瞄向了中高级自主品牌轿车。”其中包括上汽集团、江淮汽车。上汽集团高层对此解释说,基于上汽集团的自身条件,从中高端轿车入手,而后品牌往下端延伸。此法更容易成功。
而长城汽车则另辟蹊径,直奔高端的小型车。在长城汽车首款轿车“精灵”下线的现场,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告诉上海证券报:“长城汽车绝不生产低质、低价的轿车,我们要做符合国际最高标准的精致小车。长城精灵轿车要成为小车中的精品。”魏建军深知,一个品牌从低端走向高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为外界认可。因此,长城汽车的第一步迈向了油耗低的小排量、优质优价的精致小车。三年前,长城汽车在开发时,就将其定位于全球版:无论设计标准还是质量标准,长城精灵都完全按国际标准设定。
“如果推出小型的环保汽车,可能会比较适应未来市场的竞争。”在看到中高级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后,上海市信息中心汽车产业研究室主任朱君奕告诉上海证券报。
弄潮者更成熟
第一次浪潮起于1997年,代表企业为吉利汽车和奇瑞汽车。
1997年,注册资本金17.52亿元的奇瑞汽车成立;1999年12月18日,首辆奇瑞轿车下线。当时没有准生证的奇瑞汽车只能在芜湖当地销售。直到借上汽集团的目录后,奇瑞汽车才得以走出安徽,成为2002年至2003年的一匹黑马——2003年,奇瑞汽车销量超过5万辆,销售额达40多亿元,名列中国轿车企业销量第8名;2003年,奇瑞汽车共销售汽车90367辆,出口整车1200台。到2007年,其销量已达38.1万辆、出口11.98万辆。奇瑞汽车如今已发展成中国汽车业的“小老虎”。吉利汽车亦是。
孙木子认为,奇瑞汽车和吉利汽车是“时势造英雄”。吉利和奇瑞最初主打的是二线城市,这也是合资品牌当时无暇顾及的细分市场。其后,2002年那一轮中国汽车业的井喷行情中,中国汽车完全供不应求,这给了奇瑞、吉利机会。
“第二批自主品牌‘弄潮儿’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失败者众多。”CSM大中华区汽车市场预测总监张豫指出,“这也与大环境有关。”
2002年,在中国汽车业“暴利”的诱惑下,中国掀起了第二次自主品牌汽车浪潮。家电企业、民营企业等汽车业的“门外汉”纷纷投身其中:比亚迪股份出资2.54亿港元(约2.695亿元人民币)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公司77%股权,至此拥了轿车生产资格;无锡的家电企业波导集团投资50亿元,意图进入小型车市场;2003年10月,宁波三星奥克斯出资5000万元收购沈阳双马汽车……
在2005年的宏观调控中,中国汽车业遇到寒冬,第二批“弄潮儿”大多惨遭滑铁卢。至今,略有建树的仅有比亚迪汽车,但其主要利润却来自于电池而非汽车。
与此前不同的是,这一批“弄潮儿”显得成熟、冷静和专业。
“上汽集团、广汽集团、东风汽车本来就是汽车业的佼佼者,他们旗下的合资轿车企业有着多年的运作经验。其首款自主品牌产品为中高端汽车,也在情理之中。”安信证券汽车分析师孙木子指出,“长城汽车、江淮汽车以前虽然不生产轿车,但在商用车领域或经销网络上也多少有些独特的竞争优势。这些应该可以复制或借鉴到轿车领域。”
在采访中,一家汽车集团的高层告诉记者,滚动投资源于前两次浪潮的经验和教训。那些过于乐观者或准备不足者的惨痛教训,令后来者提高警惕。
那么,第三批“弄潮儿”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CSM大中华区汽车市场预测总监张豫认为,“自主品牌轿车的土壤比较有利于第三批弄潮者。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供应体系比较成熟、质量也比较稳定。”
而孙木子却认为,这一土壤并不足以支持诞生新的幸运儿。更多人将成功的希望寄托在海外市场,如果这些自主品牌轿车能够攻入海外市场,那么或许会诞生出新的幸运儿。
500亿
在第三次浪潮中,不少国内汽车企业拟投下巨资。据不完全统计,数家企业已准备砸下超过5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