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车市行情>正文
“十一”价格战背后:汽车业产能危机浮现
http://www.cnnauto.com  2007-10-8 13:19   作者:中国经营报 寇建东 薛凌 余跃

    编者的话:本轮“十一”汽车价格战来得有点儿猛烈。其实背后是一系列的动因在指使:厂家压库、产能扩张、政策警告和预期不良。等等,政策管制、价格战起、利润缩水、产能扩张,这种逻辑根本就不合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中国经营报》开始对此展开调查,于是发现了——政策在“控”与“不控”、企业在“扩”与“ 不扩”之间都存在着为难情绪。

  政策篇

    “产能过剩”为何“老调重弹”

    “十一”长假前,牛皮糖一样的股市让众多股民迷失了方向。这时候总有不少机构奉献出自己的研究报告——在可以预期的时间内,三大板块将成为大盘新的热点,汽车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高层的公开讲话,似乎在为今年剩下三个月的国内汽车市场定调子。市场层面不断刷新的低价似乎也证明:汽车业发展前路凶险。

    再次定调

    “中国现在生产汽车整车的能力已经超过了1000万。对于新进入的企业以及产品,国家要进行一定的控制。”“十一”前夕,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再次强调,“今年汽车行业的景气指数很高,大家脸上的笑容比较多,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结构性过剩是当前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一个基本的特点,也是当前汽车工业发展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这不是新表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市场贸易委员会秘书长张伯顺说,“张主任的讲话和去年年底‘通知’中的内容是一致的。”据张伯顺介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今年4月在北京开会的时候,张国宝亲自到会发言,监管部门认为现在只是存在产能过剩的苗头,但如果不及时控制,后果会非常严重。

    据了解,产能过剩说法最早出现在2000年,有关部门曾为轿车行业完成“九五”计划后,会有40%的生产能力放空而担心。不过伴随着此后轿车市场“井喷”式的增长,主管部门斩向“过剩产能”的刀并没有落下。此后,2005年,汽车业发展突遇寒流,“产能过剩”的论调又在业内响起。最终2006年底,发改委下发了《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下称《通知》),最终将汽车行业圈定在“过剩行业”范围中。

    但“现在无论大小(企业)都在争地扩建厂房,我们并没有感觉到政策对产能过剩有实质控制。”海马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谭继民表示。而力帆、江淮和陆风乘用车项目在2007年的先后获批,也不得不让大家认为政府“产能调控”只是说说而已。

    严防死守?

    事实上,在去年年底下发的《通知》中,主管部门通过控制新建整车项目、严格审批投建分厂等一系列措施,重新确定了汽车产业准入门槛。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合资汽车企业应当严格履行合资经营合同开展相应的活动的条文,被首次列入了调控范围。

    “这是再明确不过的信号。”行业分析师贾新光表示,政府产能调控最大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合资企业履行当初的承诺,“你新增的产能部分要考虑本土研发。”而在《通知》下发后半年多时间,广州本田和上海大众等合资企业也陆续启动了合资企业自主品牌项目。政策的威力已经显现。

    在发改委对汽车业“产能过剩”再次明确表态之后,记者联系到发改委产业司的一位处长,了解是否会出台对汽车业进行更加严格的产能控制的政策,“制定政策是工业司的事情,我们不太好说什么,但的确没听说要出什么新规定。”这位处长如是表态。

    据记者了解,目前对于汽车业产能过剩与否的问题,官方意见也并不一致。“如果按中国汽车工业1000万辆的产能计,并不存在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因为今年汽车产量将接近900万辆,产能趋于饱满。”中国汽车工业学会理事长张小虞认为,到2008年汽车产销会超过1050万辆,产能将严重不足,特别是一些增长迅速,甚至成倍增长的企业。国家发改委工业室相关负责人也认为,现阶段的产能过剩只是阶段性的过剩,总体表现为结构性过剩,监管层没有必要过分紧张。中信建投证券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当前中国汽车工业的产能扩张正有序推进。据该机构自下而上统计,2008年产能增长大致在17%左右。与历史相比,2007~2008年轿车行业产能扩张有序,不存在过度扩张的状况。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乘用车销售402.16万辆,同比增长24.09%。“现在销售势头那么好,你说应不应该先把份额圈定了再说?”一家入销量围前十名的国内车企负责人笑着反问记者。

    企业篇

    产能竞赛:一刻也不能放松

    降价促销是每年“十一黄金周”少不了的主题,但这次由于撞上了政策部门对汽车业“产能过剩”的警告,“价格跳水”难免来得更猛烈些。更为关键的是,“跳水”背后隐藏了汽车企业在竞争压力下,对扩产与否的为难情绪。

    降价清库

    “目前雪铁龙C2的优惠幅度较大,由原来的7.78万元降到现在的6.98万元,”据广东物资集团汽车贸易公司销售员江坤说,“毕加索等车型在广东市场不好卖,实行价格优惠是为了清理库存。”与此类似,广州市汽车工业贸易有限公司的销量也不理想,据该店主管黄锐介绍,目前富康、爱丽舍每月才3~4辆,库存量比较大。湖北瑞狮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悦也表示,目前对老款标致307进行了3000元左右的价格优惠,“因为这款车库存较多。”

    “广州本田库存比较大,”据上海地区一位经销商说,广州本田整体库存大概在4万辆,10月份可能达到6万辆,“这些库存车大量占用着经销商的资金,即使厂家不降价,经销商也有降价冲动。”据记者了解,由于各地经销商库存压力加大,广州本田8月份新车批发量与7月份相比出现下降,由21447辆降至20628辆。

    “卖不动啊,”一位北京现代经销商大倒苦水说,9月份北京现代价格降了一次,但目前还没有什么起色。9月4日,北京现代曾举起降价大旗,伊兰特、雅绅特、索纳塔价格大调整,其中,伊兰特从10.48万~14.18万元下降到8.98万~12.68万元,其间有报道称,目前伊兰特库存高达9万余辆。

    产能扩张

    然而,一面是经销商降价压库,一面却是厂家产能扩张。

    据了解,北京现代的第二工厂在北京顺义已经进入设备安装阶段、比亚迪生产基地也在深圳落成,欲在“2015年建成全国最大、2025年建成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

    9月4日,PSA发布的《2010年-2015年集团的战略及远景规划》明确了一系列远景目标,并首次提出到2015年在中国要实现销量达100万辆。为此,PSA还与东风汽车公司考虑在2010年建设新的汽车生产基地,把标致和雪铁龙的产品年轻化,并推出12款新车型。然而,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神龙公司2006年共生产轿车201858辆,销售201318辆。而今年上半年神龙公司仅销售汽车87131辆,不仅与全年25万辆的计划相去甚远,还低于去年同期。

    为此,“十一”前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明确对汽车业产能过剩提出警告,“中国汽车产业虽然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存在三大问题:汽车产能过剩、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配套服务水平不高。”这也再次引发了业界对后续发展的担忧。

    企业动机

    PSA标致雪铁龙中国新闻媒体经理乐万年认为,目前神龙产能并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PSA在远景规划中提到2015年在中国的产销达到100万辆,是基于对市场和PSA在中国市场布局的准确考察。“我们对产能调整一直很敏感,产能调整是一个长远规划,规划产能有富余很正常,并不能说这就是产能过剩。”

    长安福特马自达的第二工厂刚刚在南京竣工投产,占地面积1935亩,总投资38.4亿元人民币。据悉,初期年产能为16万辆,而产能最终达到40万辆以上。其位于重庆的第一座整车生产厂,目前的年产能为25万辆。这样,在不久的将来,长安福特马自达的产能总共达到65万辆。据2007年1至8月的统计,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公司的批售量为128469辆,如果预期全年为销量20多万辆的话,与其计划中的产能相差较多。“我们三家(长安集团、福特汽车、马自达汽车)制订策略是根据市场来的,而不是根据政策,我们的投资是理性的。”马自达株式会社董事尾崎清如是认为。

    论持久战

    据了解,我国最早从2002年就提出对汽车产业过剩的判断,而在2006年年底,国家就明确将汽车产业明确定义为“过剩产业”。然而,政策在管制、价格战在继续、利润在缩水,产能在扩张,从正常逻辑看,这似乎是不合情理的事情。

    “国家提出‘产能过剩’的最主要目的,是逼迫外资履行当初对中国自主品牌做出贡献的承诺,并不是真的要打击汽车产业。”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说。事实上,即是在2007年政策也没有明确对扩产企业动手。

    乐万年说:“神龙产能并没有受到政策干预。”神龙第一工厂扩建会在2008年初期完工,到2009年年底,神龙第二工厂也将建成投产,第三工厂目前已进入落实阶段。江铃汽车在今年新得到乘用车准生证后,也准备在10月份将其正式推向市场,江铃汽车某高层说:“虽然准生证来得晚了些,但江铃会全力以赴做大自己。”

    如果政策调控别有目的的话,压缩产能就要全凭企业自觉。但汽车企业明白当前产能扩大是必须抓在手里的一张牌,因为只有争取到更大市场份额才是支持他们在中国打持久战的根本。

东方网 CN汽车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