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汽车市场上很是热闹:一边是媒体上大造特造所谓“金九银十”的概念,一边是企业或经销商越来越凶猛地降价。仿佛企业的输赢在此一举,品牌的存亡在此一举。
那么,透过市场上纷纭复杂的表象,厂家商家的动作到底意味着什么?有没有很好的解决之道呢?
企业市场应对乏术
国产汽车市场高速增长,但上市新车型的速度也不断加快,再加上不少“老而弥坚”的原有车型,汽车品种非常丰富,竞争由此更加剧烈。
都说价格竞争是水平的竞争,但是,又没有哪一家企业能够摆脱“低水平”。人们也看不出除了价格竞争,企业还有什么更高明的手段。
从国外市场的经验来看,再结合我国汽车市场的实际情况,以下两个因素将有可能改变这种局面,否则汽车企业将深陷一味降价的泥沼而难以自拔。
首先是自主品牌还需要不断的创新,不仅要把价格做下来,更要把品质做上去,把品牌做上去。
不久前,作为高举自主品牌大旗的代表之一——李书福曾经感叹:“吉利汽车做得不是很差的,或者说跟国外同类产品、同行的距离不远,可为什么吉利这个产品,人家总觉得不是一个好产品,尤其是在售价上,跟人家差距非常非常远?”
显然,自主品牌企业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企业所要作的努力和付出是巨大的,其道路依然漫长。
其次,是合资品牌的本土化进程还需加快,不仅要有优良的品质,更要有让广大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格。
汽车生产的“本土化”,以前是迫于政府部门的要求,而不得不做;现在则是来自竞争的压力,来自市场的需要,是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作为国内轿车生产的主力军——合资企业,如果不能意识到,并积极适应这种转变,将难以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
这一点也被一些企业的实践所证明,无论是现阶段大众汽车的“疯狂国产化”,还是十年前丰田汽车的大规模零部件布点,都表明这些企业的远见。所以,它们在中国市场的领先,或前景看好都绝不是偶然的。
轿车行业“洗牌”加剧
不同企业的大规模降价行为,表明汽车市场竞争的惨烈与残酷,其最终结果必将引起整个轿车行业的洗牌。
轿车行业的“洗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降价竞争最直接地考验着企业的生产、营销等全方位的能力。综合实力强大的企业可以更加主动,并获得自己所预期的市场份额;而综合实力孱弱的企业及其车型,要么不尴不尬地跟风降价,要么从市场上逐渐淡出。
以发动机排量2.0~2.4升的中高级轿车为例。一年前,这一车型段的主力车型——2.4升轿车的价格还在25万元左右。以一汽-大众迈腾上市为标志,主力车型的价格开始滑向25万元以下。
而其他非主流品牌的2.0升中高级轿车,已经逐渐接近15万元。如长安福特马自达的蒙迪欧、北京现代的索纳塔、上海通用的雪佛兰景程等。此外,像东风悦达起亚的远舰等几乎退出这一竞争区间,而向下一个车型段挤压;同样,东南汽车的戈蓝等也面临着相似的窘境。
再有,在经济型轿车层面,来自欧洲的菲亚特派力奥已经降到5万多元,其他合资企业的产品也将陆续下跌。如源自日本、韩国技术的某些车型。
其次,降价竞争将不可避免地改变我国现有的轿车产业格局,以往那种几乎所有企业都能舒舒服服“过日子”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
尽管国内汽车市场保持较高的速度增长,但是,轿车的市场容量依然有限,而参与的厂家又过多。去年,轿车市场销售约为400万辆(含进口车)。其中,383万辆国产轿车,是由36家汽车企业完成的,平均每家只有十万辆多一点。
在一个国家内,有如此多的轿车生产厂家,在全球也是“仅此一家”,是非常不正常的。那么,随着竞争的深化,在三四十家轿车企业中,终究会有顶不住的。同时,还有不少企业在等候着“准生”。这种“去的去,来的来”,也许是今后相当长时间轿车行业的一种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