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CN聚焦>正文
南汽打破世界工厂尴尬 MG名爵试验第3条道路
http://www.cnnauto.com  2007-4-2 08:45   作者:经济观察报 曾航

    “中国成了世界工厂,那我们怎么办?”这是近日一个韩国驻京记者在他的一本新书中提出的问题。

  “我们只管开发产品技术就可以了,如果说中国是世界工厂,就应该把我们的国家培育成庞大的研究开发中心,只要我们保持高档次的技术优势,保证韩国的产品价格虽贵但质量好的形象,中国就永远是我们的黄金市场。”韩国人设问自答。

  这是在3月28日南京召开的“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暨南汽发展战略高峰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清泰讲的一个故事。显然,类似于这样的言论正在深深地刺痛着中国人,尤其是在汽车这样一个多年来受制于国外的行业。

  事情明摆着,核潜艇、宇宙飞船这些不可能引进的技术,在自主创新下反而都壮大了,反倒是花了很多钱、闹腾了这么多年的汽车行业,现在却依然落后。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长期以来政府倡导的“引进-消化-创新”的发展战略在实践中的变形走样,导致了中国汽车业现有的局面。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人花在汽车技术引进上的钱相当于日本和韩国的总和。众多的合资品牌鱼贯而入,“以市场换技术”成为了20多年来中国汽车业的主旋律。

  有数据显示,日本人每花1美元钱在技术引进上,就会花7美元到技术消化创新上,培养新的技术人才。美国工程师惊奇地发现,日本人改进后的技术平均比引进的原技术提升了30%的水平。于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代的30年间,日本迅速由技术引进国变成了技术输出国。

  而中国人用于消化吸收的费用只占到引进费用的7%,和日本差了100倍。这些钱只够解释图纸,对引进技术的效果做必要的验证,根本没有钱用来消化创新。当国外技术更新之后,我们只好再花钱引进新技术。

  与此同时,本国技术力量被边缘化了,在合资企业中,本国技术人员很难有机会去创新,中国汽车企业长期陷入“熟能生巧”的境地中不能自拔,实质上是一熟就开始投机取巧,不思创新。

  旧洋务运动的教训

  这不禁让人想起清末那场轰轰烈烈却以悲剧告终的洋务运动。中国人用大笔雪白的银子换来了不列颠的铁甲舰和克虏伯的巨炮,当然还有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铁厂等大批冒着蒸汽的摩登工厂,但引进的先进设备中国人无法真正吃透摸熟,雇佣的洋人工程师多以敷衍清廷为主,中国真正掌握的先进技术微乎其微,更谈不上改进提高了。这在新一轮技术进步中很快得到报应,后续投入不足的中国很快落后于雄心勃勃的日本,便有了甲午一战功亏一篑的惨痛教训。

  这次研讨会是南汽方面组织召开的,与会者相当直率,而南汽所表现出的面对过去的勇气在汽车业中也极少见。在前一天三款 新车下线暨集团诞生60周年的庆典之后,专家们拿出的苦口良药似乎是董事长王浩良精心安排的以另一种方式对南汽人进行的动员与激励。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在会上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何部长从南汽回到北京,专门打电话给罗干,问他为什么我国的公务用车一定要用丰田的考斯特,就不能用用国产的依维柯吗?罗干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居然还真费了心思去调查了一番,结果根据很多部门的意见,依维柯的舒适性确实比考斯特要稍逊一筹,所以大家觉得还是用考斯特好。

  如果南汽当时就能够抓住时机,根据市场需求早做一些改革,在原车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而不是直到前几年才开始动作,如今的产销量肯定会是另一个层次。但话说回来,如果不到经营不善利润无收的时候,外国人也不会让我们随便改动他们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

  何光远之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给出的一组数据,足以让每个南汽人从MG新车下线的喜悦中冷静下来:10年前,南汽的产销量就是10万辆左右;而今10年过去,南汽的产销量仍然在10万辆左右徘徊。

  看到南汽名爵工厂建成,这些老汽车人心中那块石头不仅没有落地,反而提得更高了。“中国汽车企业急需‘软实力’的创新。在品牌建设、管理水平、国际化水平、市场营销等方面,中国汽车企业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菲亚特真的很不错,我开了两年了,从来没出过一点问题,路感特好。像这样一款车,是在意大利这样多山、而且 高速公路也比较发达的特殊环境下长期改进出来的,当个越野车开都没事,特别适合中国一般家庭用。可我却从来没有听过南汽宣传这些特征。卖得不好,说到底还是营销上存在软肋。”在谈到南京菲亚特销量的迟滞时,与会的一名北京资深汽车记者深有感触地说。

  第三条道路,艰难的起步

  3月27日的MG三款车下线仪式上,王浩良高调宣布,相对于打造民族 自主品牌的第一条道路、通过合资谋求发展的第二条道路,收购MG罗孚汽车可被视为中国汽车工业全面掌握国际先进技术、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的“第三条道路”。

  他说:“MG名爵的制造中心在中国,我们将拥有的国际品牌、领先的技术设备与中国的比较优势相结合,使产品技术和制造水平在短期内大幅度提升。”而MG名爵设在英国的基地,则以研发为中心,以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制造为辅助,加上国际品牌效应和原MG的国际销售网络,将帮助MG名爵更快开启国际市场的大门。

  “中国人在外资企业里工作的人员有很多,每年也开发出数目可观的科技产品,但那算不算中国的自主创新呢?根本不是,必须谈产权!”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志彪说,“创新可以不问出处,但是产权必须过问出处。”

  现在南汽有了产权,这条不同于传统洋务运动的第三道路能不能走得通?王浩良和张欣他们仿佛正在为中国汽车工业做一场试验。这不仅关乎南汽的生死存亡,在全球汽车业资源迎来第三次重新分配的时候,试验的过程与结果都必将对中国自主汽车工业的未来方向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尽管认可这种发展模式,仍有一些专家对那个比南汽本身辉煌很多的MG品牌存有些许疑虑。买来的国际品牌能算中国自己的品牌吗?这个争论恐怕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下去。

  用什么方法得到其实只是过程问题,关键在于中国企业在对其产权和知识拥有控制力之后,能够寻求到持续的发展力。集中力量将这个买回来的品牌和产品经营好才是影响结果的真正因素,毕竟它将创造的就业与利润都将主要贡献给中国。

 

东方网 CN汽车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