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车界新闻>正文
新能源时代 新能源汽车的中国式“悖论”
http://www.cnnauto.com  2007-11-28 08:42   作者:上海证券报 宦璐

    一直以来, 汽车产业界人士被环保主义者和政府人士指责“过分浪费地球资源”。面对过去的恣意挥霍,汽车工业这次看来真的有所忏悔,并准备承担自己应有的环保责任。于是,他们把2007广州国际车展变成了炫耀自己“绿色力量”的舞台。

  从今年第五届广州国际车展来看,过去十几年各大汽车厂商的“大马力派对”已经走到了尽头。“谁掌握了新能源,谁就掌握了车市未来”的观点开始广受业界认可。而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却呈现一种“悖论”:一方面,市场对节能环保车的需求欲望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厂商开发新型能源汽车的门槛却在抬高。业界苦苦追问的是:新能源车在中国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真正实现商业化?在新能源所带来的新一轮竞争中,谁能笑到最后?

  新能源唱主角

  11月20日,第五届广州国际车展正式开幕,来自中外近400家知名车商参展。除了新车、概念车、豪华车足够吸引眼球之外,新能源也成了这次广州车展的焦点之一。

  在车展上,混合动力车毫无疑问成为新能源展示的主角。在国际油价持续高企、中国内地出现油荒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集中展示,就显得格外具有现实意义。

  一向走在混合动力研发前列的日系品牌纷纷展出自己的新“作品”。本田汽车带来了混合动力版CIVIC和混合动力版雅阁,而售价26.98万元 的混合动力版思域这次显然又走在了前面。它是本田首款引进国内的混合动力版车型。

  东风日产的总经理大谷俊明向本报记者表示,“这次我们展览了纯电动的车——PIPO。环保这个问题在今后显得日益重要,新能源的开发将进一步推进。一旦研发出来,我们就会导入到新产品里面。”

  来自欧洲的汽车厂商同样也在期待改变形象。在车展上,宝马公司带来了BMW氢能7系。“为了保护环境,宝马一直大力推广独特的氢动力技术。这款车已经向我们展示了未来汽车技术实现零油耗并且几乎零排放的可能。”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总裁史凯先生向本报记者表示。

  除了日欧系的新能源产品外,自主品牌也毫不逊色:奇瑞推出了一款名为A5-ISG的混合动力车。比亚迪F6混合动力车也在车展中正式亮相。

  中国式“悖论”

  高油价的压力迫使国内外汽车企业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进程。但很显然,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尚属起步期,一汽、上汽、东风、吉利、比亚迪、长安、奇瑞等企业都在加紧研发,有的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和国外汽车巨头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1月1日,《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出台。业内人士认为,该《规则》的实施对生产纯电动汽车的中小企业影响最大。根据相关法规,企业只有具有一定实力,才能获得新能源汽车的准生证,如果没有发改委的准生证,电动汽车就不能上牌照,上路也是不合法的。因此,一些中小型的电动轿车企业可能面临停产。

  这就产生了一个悖论:一方面,市场对节能环保车的需求欲望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厂商开发新型能源汽车的门槛抬高。长安集团董事长尹家绪对记者表示,要真正实现自主混合动力车型的普及,目前还有许多障碍。

  事实上,纵观国内目前的市场导向,因为今年本田CRV的热销,全国各地的汽车厂商都在积极筹备上马SUV;小排量轿车的销量不升反降,以及加长车型流行于市等等。这些现象让国内的汽车企业很难迅速把大量研发、市场推广力量转移到新能源车型上。

  但著名汽车行业评论员钟师则对本报记者表示,对各大厂商来说,新能源都得做,否则以后就被动了。

  未来还有多远

  “新能源汽车还必须要满足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这种新能源动力车型可以做到大规模量产,从而降低成本,以为大众所用,而不是摆设或者奢侈品。”专家张志勇这样认为。

  业界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的上马不会一蹴而就。东风日产的总经理大谷俊明就对新能源的未来不无忧虑:要做这方面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因此我们要考虑到一个均衡感。

  同样,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任勇也认为,在中国导入新能源汽车时,要权衡成本和顾客的接受程度。“比方说导入电动车或混合动力车进来,需要让消费者多掏十五六万块钱,然后车上还要牺牲掉100多公斤的承重,然后去享受环保、混合动力,现在消费者大多是不愿意付这个钱的。”

  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过程上,很明显,外资汽车公司走得更快。福特汽车公司可持续商业战略总监约翰·维拉(John Viera) 告诉本报记者,福特在中国市场会考虑多种技术或者一系列技术的组合,并计划跟政府和能源行业等合作。但他也承认,新能源技术的成熟到市场普及,至少需要20年。

  业内人士认为,从全球的新能源发展状态来看,条件还未成熟。在去年向市场推出氢动力新能源车的宝马公司,与石油公司一同陷入了一种“窘境”中——它不会投放消费者无法充气的车型到市场,同时,石油公司也不会在没有消费者使用车子的情况下无偿建造充气站。

  “海外一些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比方说在美国,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就可以拿到非常优惠的折扣。”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许国祯认为,在中国要推广新能源技术,同样少不了政府的配合。

  4大势力新能源车比拼

  欧系

  代表车型 宝马氢能7系车

  为了保护环境,宝马一直大力推广独特的氢动力技术。2007年6月19日,宝马推出世界第一款供日常使用的氢动力豪华高性能轿车——BMW氢能7系。该款车型代表未来汽车技术,实现零油耗,并且几乎零排放。

  美系

  代表车型 福特翼虎汽电混合动力车

  福特汽车公司正大力研发各类混合动力技术。不同级别的混合燃料有助于充分发挥内燃机的效率。2004年,福特推出世界首款混合动力版多功能越野车——福特翼虎,随后又于2005年推出翼虎的兄弟车型Mercury Mariner。这两款车均为真正的完全混合动力车,单独依靠电力或汽油驱动,也可以同时依靠电力和汽油驱动。上市之后,两款车已在北美市场售出超过68000辆。

  福特汽车也是全面研究与开发混合动力、乙醇、氢气和清洁柴油多种新能源车型的汽车制造商。

  日系

  代表车型 思域混合动力版

  除丰田普锐斯外,这是中国市场上可以购买到的第二款混合动力车型。与普通版相比,混合动力版思域在外观上只有Hybrid混合动力标识和不同的轮毂式样以示区别。思域混合动力版采用整车进口策略,所以在价格定位上也会有所不同。

  自主品牌

  代表车型 奇瑞A5-ISG

  该车大幅度改善燃油经济性和降低排放。这是一种并联式中度混合动力车型,它采用燃油发动机、电力发动机互补工作模式。在起步或低速行驶时,车辆仅靠电力驱动,车辆的燃油消耗量为零。当车辆行驶速度升高或需要急加速时,汽油发动机才将启动并输出动力。

  自主品牌

  代表车型 比亚迪F6可充电双模电动汽车

  这款双模电动汽车使用的动力电池是名为“ET-POWER”的铁动力电池。它是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最新成果,铁电池不仅无污染,无安全隐患,还可以回收;DM双模电动车可以用家用电源进行充电,10分钟可以快充50%,慢充9小时完成。据悉,整个DM系统的成本费用为5万元,产量提高后还可大幅降低。

  王传福表示,比亚迪双模电动汽车预计在2008年推向市场,2009年纯电动汽车也将面市。

 相关稿件|
  • 发展趋势不容小视 新能源车之争初现端倪
  • 低油耗 价太高 新能源车何时驶入百姓家
  • 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规则实施 丰田成漏网鲨鱼
  • 新能源车 何时进入百姓家
  • 福特:中国需要合适新能源技术
  • 新能源汽车热正在兴起 渴盼政策层面的支持
  • 新能源车将出台准入制度 上海推氢动力公交
  • 新能源汽车的巨大商机或为中国赶超捷径
  • 《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11月1日实施
  • 中国新能源车亟待加速跑 合力创新是关键
  • 三大汽车巨头中国新能源战略提速
  • 现代汽车:暂无计划将新能源车引入中国
  • 07中国国际工博会开幕 国产新能源汽车参展
  • 打好产能过剩预防针 上马新能源车也要准生证
  • 新能源汽车:行业新时代开始在起跑线上的争夺
  • 准入新规昨日出台 新能源车须跨15道“准生”槛
  • 中外车企豪赌新能源 我国有望在电动车领域领跑
  • 撒下2.55亿美元:瓦格纳中国新能源外交
  • 新能源车标准11月1日实施 起步期将实时监控
  • 押宝“新能源” 通用在华独资、合资两翼齐动
  • 新能源造价昂贵成瓶颈 混合动力成突破口
  • 上海新能源汽车集体亮相 接受乘客试乘检验
  • 力拼新能源 全球最大电动车基地收官
  • 北汽福田汽车10亿元打造新能源汽车
  • 国家将对新能源汽车生产实行准入
  • 5家大型汽车集团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规划
  • 发展新能源车的中国命题 政策缺失成为主要瓶颈
  • 国产新能源车处于研发阶段
  • 通用:新能源应用应注重现实
  • 新能源汽车举步维艰 广推CVT更为可行
  • 汽车尾气要征“排放税”?
  • 尾气排放税望“十一五”期内出台 加油纳税
  • 三部委酝酿征排放税 车主质疑是“掠夺”
  • 新能源技术即将市场化 车商加紧配套政策游说
  • 新能源汽车热正在兴起 渴盼政策层面的支持
  • 世界各国加大投入新能源车
  • 国内外企业:新能源助中国车业突围?
  • 媒体评说:要像搞原子弹一样搞新能源汽车
  • 国内企业不能错过新能源车发展契机
  • 国内外企业热衷混合动力 新能源搏杀战端开启
  • 能源与环保-通用新能源车
  • 尾气排放税反向推动新能源汽车战略
  • 东方网 CN汽车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