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车界新闻>正文
理念大于指令:上海媒体畅谈9·22无车日
http://www.cnnauto.com  2007-9-10 08:50   作者:新闻晚报

    主持人:孔同《新闻晚报》记者 

  评论员:李光一《解放日报》记者;刘芳《解放日报》观点版主编;支玲琳《解放日报》观点版编辑

  话题背景

  9月22日是上海首个“无车日”。在这一天中大家都把私家车放在家里,乘坐公共交通或是步行上班,很多朋友都为此叫好,这为解决交通拥堵和环保提出了新的建议。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新看法,比如“无车日”会不会执行不下去等等。

  今天我们如何看待“无车日”

  “无车日”体现了人类对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思。我们不要把它看成是政府推行环保的极端化方式,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看待。

  孔同:今年的9月22日是星期六,估计这一天马路上的车不会太多,上海首个“无车日”选在这一天是否有特殊的含义?

  刘芳:这样会尽量减少市民出行的不便。北京实施单双号限行四天过程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那几天晴空万里。四川成都曾经实施过全国第一个“无车日”,这一天空气的颗粒污染指数整整下降了35%。让我们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全世界在9月22日这一天都停止开车,减少废气排放的绝对量是相当大的。

  尽管这样,我还是认为它的直接效果并不仅仅体现在空气质量改善的层面上,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宣传,体现了人类对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思。现在是一个消费至上的年代,是以豪华车、排量大的车体现一个人身份档次的年代,对于这样的消费模式进行一种反思,体现了人类天生所具有的自我批判精神。通过“无车日”让每个人亲身感受在这一天的变化,认识到环保有多么重要,有了“无车日”的对比,效果就会不一样。

  支玲琳:说到“无车日”,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上海也试行过类似活动,只是这次比较正规。韩国在足球世界杯期间也推行了单双号限行,我记得当时首尔市民提出了很多质疑,认为政府举办赛事不应该影响百姓生活,但后来大家发现,出行畅通了,空气新鲜了,结果不但支持,而且呼吁是不是可以把单双号限行制度化。对待“无车日”,我们不要把它看成是政府推行环保的极端化方式,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看待。

  “无车日”是否有更深刻的含义

  政府是通过“无车日”宣传、引导、呼唤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要为我们这个地球生存状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

  我们当然无法通过一个“无车日”把空气污染的问题解决,但是人们可以更多地向这方面思考,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摆脱自己所处的困境?

  孔同:说到“无车日”,我想到曾经推行过的“无烟日”,不知道后来效果如何?

  刘芳: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宣传,真的达到无烟可能是一种乌托邦的想法,更多的是宣传理念。

  孔同:既然是一种理念的宣传,这种理念应该深入人心,怎样才能让这个效果最大化?

  李光一:我非常同意刚才两位小姐的看法,我们不能很简单地把这一天看成有车的人不能用车。其实,政府是通过“无车日”宣传、引导、呼唤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要为我们这个地球生存状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

  刚才,主持人说我们以前搞过不少活动日,但是效果好像没有想像的这么明显。应该这么说,效果是和风细雨的。“无车日”不是行政命令,不是法令,它试图通过内心的呼唤,让更多人知道有一天是“无车日”,有人一定会想:我自己每个月可不可以也规定一个“无车日”?还有,本来是一个人开一辆车,如果很多朋友一块儿坐一辆车也可以吧?大都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上海和全世界很多大城市不少人患呼吸疾病,这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有关。现在汽车还达不到全环保,应该说“无车日”的意义,绝不是不开车。

  刘芳: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加入了这个行列,我有一个朋友称自己为“城市山民”,他用山村老百姓的方式在都市生活,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消耗和垃圾的排放,消费纯自然的东西,绝不用不环保、不可降解的产品。越来越多的人变成环保主义者。其实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在这样一波一波的活动和反思中得到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思考并解决生存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当然无法通过一个“无车日”把空气污染的问题解决,但是人们可以更多地向这方面思考,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摆脱自己所处的困境?是不是可以开发更新的技术,是否采用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思考是非常有意义的。

     城市公交系统承受得了“无车”吗

  “无车日”对于政府也同样起到效果,政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会更大,对于公共交通的改善力度会更大。我看到一个评论说,对于“无车日”要歌颂,也要反思。

  支玲琳:不过我有一个担心,如果大家都放弃小车出行,选择公交、地铁,那我们的公交系统能不能承受得了呢?

  刘芳:9月22日是星期六,出行的人会少一点,地铁不会像平时那么拥挤。另一方面,“无车日”不仅是对老百姓的宣传,对于政府也同样起到效果,政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会更大,对于公共交通的改善力度会更大。上海地铁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才出现,十来年的时间内已经发展了很多条线路,可以说,公共交通的发展,使我们逐渐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

  孔同:说到公共交通的问题,也有很多朋友担心,现在我们出门打的已经很困难了,如果真的执行“无车日”,会不会更难打的?

  刘芳:我看到一个评论说,对于“无车日”要歌颂,也要反思。在这天我们看到晴朗的天空,看到空气污染的大量减少,但它只是城市美丽的表情之一,城市还应该有另外一种美丽的表情,出行是不是方便,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是不是实实在在改善了?对于环保理念的鼓励,除了在“无车日”中有所体现,政府也要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比方说拼车,在美国高速公路上,高峰时段,一辆车里面如果坐满4个人,可以免除一些道路费用。

  孔同:有很多人提出,是不是把给领导配的小车全部取消,这样路上的车就少了?

  支玲琳:这种想法比较极端,“无车日”的推行如果最后造成官民对立的情绪,那是很不好的。

  刘芳:车是车的问题,公车又是公车的问题。当然公车造成的浪费也确实需要反思。“无车日”确实会引发思考,既然鼓励老百姓不开车出行,那么公车是不是应该最大限度的减少?

  孔同:现在我看到,凡是执行“无车日”的城市,都要承诺城市政府的领导必须带头参与活动。

  刘芳:欧洲的很多国家的领袖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是非常正常的,我们趁“无车日”也要向政府部门发出这样的呼吁。

  推行“无车日”会否影响经济

  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反而是最干净的,环境和经济发展不矛盾,只是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忘记了环保要同步跟进。

  孔同:我记得之前提出过使用降解塑料袋等,可是一些环保的提议最后都没有能够很好地推行。

  李光一:我觉得“无车日”给政府管理交通提出了新课题,既然在“无车日”可以达到比较和谐的状态,那么,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呢?还有9月22日可以无车,10月22日呢?很多出租车司机会问,“无车日”会不会损害我们的利益?第一,上海出租车的总量按照人口比例还没有达到饱和程度,第二,北京实行单双限行时,我凑巧在北京,出租车司机告诉我,生意太好做了,本来坐惯小车的人不愿意挤公交,也不会买地铁票,所以就选出租车。马路上车少了,出租车的流量增加了,本来一个小时接一个活,现在一个小时接了两个活,这是有利于商业性运营的。所以千万不要把9月22日单纯看作一个“无车日”,很多朋友干脆消极地想,干脆这天就不出去了。政府部门、特别是研究管理出行的部门,应该利用9月22日的数据研究出一整套符合上海的交通方式,又环保、又和谐、又人文、又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这个课题远远要比这一天大得多。

  刘芳:在我心头有一个很难解的话题。我们曾经说汽车时代的到来将是中国经济升级换代的机会,但是眼下就面临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要倡导“无车日”,另一方面我们的经济发展层次似乎不可避免要进入汽车发展时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孔同:经济发展和环保的发展常常都是对立的,如果想做环保,就要放弃很多的经济利益,所以很多经常做环保的人说,我们做的事情都是没有经济效益的。

  刘芳:经济学家樊纲说,有很多人把空气污染都归罪于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反而是最干净的,环境和经济发展不矛盾,只是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忘记了环保要同步跟进。

  李光一:污染了再治理,付出的代价会更高,所以环保是最讲经济效益的。我们来做个简单的类比,如果我们不用塑料袋,全部用布袋或草袋,虽然做塑料袋的产业链会受到损害,但做布袋的产业链会得到发展。所以,环保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孔同:拥有很好理念的“无车日”怎样进行下去,需要政府和市民有更多系统性的链接,推行更好的环保措施,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每个月少用一天车,或者每个月少用一次塑料袋,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关稿件|
  • 国际无车日环保活动启动 市民承诺少开私家车
  • 中国108个城市将承诺参加无车日活动
  • 北京9月22日为“无车日” 王府井拒绝私家车
  • 东方网 CN汽车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