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自主品牌汽车先后在俄罗斯、德国遭遇“碰撞门”,再度引发国内媒体对于自主品牌汽车安全性能的关注。
近来,奇瑞旗云在俄罗斯,华晨尊驰在德国的测试中碰撞安全性能不佳。这引发了国内媒体对自主品牌安全性能的新一轮热议,其中既有真心关爱自主品牌者
,也不乏恶意揣测者。
在笔者看来,旗云和尊驰在海外遭遇的并非简单的“碰撞门”,而是非关税壁垒。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走向海外的过程中,类似的麻烦肯定还会有。即便不是“碰撞门”,也会有诸如“轮胎门”、“侧滑门”之类的新闻出现。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美、日等后发展国家(相对于当时的经济强国英国而言)在发展自身经济的过程中,普遍采用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战略,力求在促进本国优势商品出口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高关税、提高对本国商品的补贴等措施,限制他国有竞争力的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进入21世纪后,碍于WTO的相关规定,西方发达国家已无法通过设置关税壁垒来阻碍后发展国家的商品进入其本土市场。后发展国家的商品一般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如不限制,会对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带来较大冲击,因此,非关税壁垒逐渐增多。具体到汽车行业,环保、安全、排放、技术等非关税壁垒,由于可以降低外国商品的竞争力,甚至可以引导本国消费者对外国商品产生负面、消极的看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6月1日,欧盟化学品限制法规正式实施。该法规以确保商品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为由,要求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所有化工及其下游制品都必须进行注册,并在被许可后方能流通。据欧盟估算,每一种化学物质的基本检测费用约8.5万欧元,每一种新物质的检测费用约57万欧元。较高的注册与评估要求,将严重削弱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商品的竞争力,因而被化工业人士评为典型的“以保护环境为名,行关税壁垒之实”的法规。
在汽车行业,欧洲NCAP是非官方检测机构,其检测结果虽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对消费者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俄罗斯媒体对旗云的测试,据说是在奇瑞竞争对手的实验室进行的,但由于是第三方机构进行的测试,故并不影响其测试结论的客观性。
无论上述两次检测的出发点如何,其结果都客观地为中国汽车进入当地市场设置了障碍,起到了技术壁垒的作用。
应用非关税壁垒保护本土企业发展的做法是否真能起到效果,或许还有待商榷,但却符合现今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因此,各国政府或直接出马(如欧盟实施化学品限制法规),或借用第三方力量(如欧洲NCAP),为外国进口商品设置非关税壁垒。
对中国企业来说,惟有直面困难并努力适应这些壁垒,因为这是我们国际化进程中所必须面对的。对真正关心自主品牌发展的国人而言,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请先仔细分析情况———真的是我们企业的产品有质量问题,还是外方在别有用心地打压“中国造”汽车。如果是后者,那就不要动辄以“某某门”的“高度”来评价类似事情,那样会为他人张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