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国内乘用车企业综合竞争力排行榜”
“国内乘用车企业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由广州日报于2004年独家推出,根据现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品牌价值、研发实力、人才、公司战略、营销手段、企业管理水平、内部机制、盈利能力等一共13个小项的逐一打分,对国内主要乘用车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名。需要说明的是,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榜并不等同于企业的销量榜。因为销量只能反映当期的企业经营状况,而且销量也不能体现现代企业最重要的一项竞争力——盈利能力。
再次声明,本排行榜调研本身当然还有值得完善的地方,我们也从来不敢以权威自居,因为目前国内各种排行榜虽然很多,但是综合竞争力的排行却还没有人专门研究,我们的这个排行榜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个排行榜既然是由人评出来的,就自然有其不客观的地方,我们不希望企业过于计较自己在排行榜上的位置,因为在这个排行榜上处于什么位置并不重要,关键是,未来你在中国汽车市场能处于什么位置。
本报独家推出的乘用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2007年上半年30强座次排定,上海通用毫无悬念地蝉联冠军宝座,本排行榜自2004年推出以来,每半年一期,上海通用还从未让冠军旁落过。上海大众也以1分的优势继上期之后,再次力压广州本田位居次席。
与上期(2006年度)相比,本期前7位厂家排名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彼此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这也能反映出目前国内乘用车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的现状。
本土品牌仍难
与合资品牌分庭抗礼
本期与上期最大不同在于,上海汽车和长安汽车(含江铃陆风)首次被纳入评定范围,并均成功入围30强,这导致了上期排名29位的郑州日产和30位的江西昌河此次被挤出榜外。其中,上海汽车以68分排名第十,首次上榜就跻身前十。
在本期排行榜的30强企业中,本土品牌厂家有14家之多,而且排名比上期整体上有较大幅度提高,除了第十位的上海汽车外,上期排名第九的奇瑞汽车更进一位,上升到第八,是排名最高的本土品牌厂家;此外,沈阳华晨也从上期的18位上升到15位;而进步最大的则数比亚迪,从上期的排名23跃居到17位。这一排名上升幅度,在所有厂家中是最大的。
虽然总体上,本土品牌已经成为中国车市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本土品牌与合资品牌在综合实力上的差距仍然很大,还不足以和合资厂家分庭抗礼。这一方面体现在前7位厂家全部是合资公司,同时还体现在本土品牌厂家排名非常不稳定,排名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比如本期排名上升最快的是比亚迪,而排名下降最快的也同样是本土品牌厂家——吉利,从上期的17位降至23位。
排名整体上低,说明综合实力差;排名不稳定,说明在构成综合实力的诸项要素上,不均衡,有非常明显的“软肋”。
“四大阵营”变为“三个世界”
与以前几期相比,本期另一大特点是,由于彼此之间的得分非常接近,已经很难像前几期那样划分出“四大阵营”,实在要划,也只能勉强划分为“三个世界”。
得分70分以上的前7位厂家构成第一世界;得分在60~70分之间的14家企业构成了阵容庞大的“第二世界”;而得分低于60分的9家企业则构成了车市的“第三世界”。
这一变化,集中反映出现在各厂家之间实力差距不断缩小的趋势。可以预计,“第二世界”阵营在未来可能还会继续扩大,而“第三世界”厂家的数目则将继续减少。
2007年上半年30强排名
名次 企业 得分 上期排名
1 上海通用 89 1
2 上海大众 82 2
3 广州本田 81 3
4 一汽丰田 76.5 4
5 东风日产 74.5 5
6 广州丰田 73 6
7 一汽大众 72.5 7
8 奇瑞汽车 69.5 9
9 神龙公司 69 8
10 上海汽车 68 -
11 长安福特 67 12
12 北京现代 66 11
13 一汽轿车 65 10
14 北京奔驰 64 13
15 沈阳华晨 63.5 18
16 华晨宝马 62.5 16
17 江淮瑞风 62 14
17 比亚迪 62 23
19 长城汽车 61.5 19
20 东风本田 61 22
21 东风悦达 60.5 15
22 天津一汽 59.5 20
23 吉利汽车 59 17
24 东南汽车 58.5 21
25 海马汽车 58 25
26 长安铃木 57.5 24
27 通用五菱 56.5 26
28 长安汽车 55 -
(含陆风)
29 哈飞汽车 53.5 27
30 长丰猎豹 53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