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汽车销量超过72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5%,第一次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新车销售市场,占世界总销量的1/10。其中私车消费成为主流。据统计,在2006年销售的383万辆轿车中,私人购车占到了约八成。
然而,汽车销量和保有量猛增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国道路交通伤亡的人数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因此,车辆的安全性能尤其是碰撞安全性成为消费者购车考虑的重要因素。
调查显示,2004年用户
购车考虑的因素排序是价格、品牌、省油、功能、售后、安全,显然,安全排最后。但去年年中的最新调查显示,安全因素上升到了第三位,排在了省油、价格之后,安全正越来越被购车者所重视。
据分析,我国道路交通伤亡人数高的原因除了人们遵守交通法规意识淡薄,也有一部分与我国汽车安全性能确实要略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关。而汽车安全性能低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国家相关法规不健全有很大的关系。
为此,2004年我国正式实施了《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引发了平头微面的退市。去年,我国又颁布了《乘用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侧碰)和《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后碰)这两个标准,并于2006年7月1日正式实施。
不过,这些标准只能称之为安全的门槛,达到了门槛并不意味着就很安全。这方面,美国、欧洲、日本等地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了高于“门槛”的安全性能评价标准,不仅成为买车的向导,也成为厂家证明产品安全性能高低的权威机构。
由于此前我国没有这样的标准,许多合资企业都纷纷拿国外得到的评价进行宣传。C-NCAP的诞生意味着中国也有了自己的第三方评价标准,为消费者提供了买车的第三方参考,不再由厂家说了算。这样,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是否有差距,合资企业拿到中国来生产的车型安全性能是否与其在国外的一样都一目了然,消费者可以明明白白消费。
2006年度12款车型的碰撞测评结果正说明了这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