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出口产品一样,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正陷入“贫困化增长”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汽车企业还没有打响自己的品牌。
2006年12月31日,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五部门宣布对汽车整车产品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对申领汽车整车产品出口许可证的企业规定了一定的门槛。
其中,出口经营企业(含汽车企业集团所属的进出口公司)应获得符合出口条件的汽车生产企业的出口授权,并根据授权出口该企业的产品;出口经营企业与汽车生产企业应在授权中约定共同承担出口产品的质量保证、售后服务等连带法律责任。
五部门新规出台的背景是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散乱问题严重,可能陷入“贫困化增长”的泥潭,或是如同上世纪90年代进入俄罗斯市场的中国消费品一样,在短暂的爆发之后就迅速名声扫地。
由于汽车工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作用极为显著,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也正满怀热情地要将汽车产品建设成为中国出口新的增长点,去年特意举办了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授牌大会,并动用多种政策性工具支持汽车产品出口。仅就规模最小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而言,2005年中国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06.2%,同期中国信保支持规模增长近10倍;2006年上半年,中国信保支持的汽车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02%,均远高于同期汽车产品出口总体增速。
然而,没有任何一种“中国制造”的产品走向世界的道路是一马平川的,在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爆炸式增长的美好景象背后同样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倘若不能妥善应对解决,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很可能陷入“贫困化增长”的泥潭。
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汽车企业(包括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还没有打响自己的品牌,这样一来,海关统计中的中国出口汽车产品要么是打着海外品牌的外资企业出口,或是给外资企业代工出口;要么是海外消费者心目中尚无信誉可言的自主品牌。在前一种情况下,中国从中所得不过是一点可怜的加工费,中国代工企业之间还要展开刺刀见红的价格战;而且,由于这类产品的图纸完全掌握在外方手里,中国技术人员无权作任何改进,这种出口增长对我们技术水平的促进作用相当微弱。显然,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归根结底要走自主品牌的发展道路,不管是整车还是零部件。
然而,汽车产品自主品牌要在海外打响又绝非易事。与其它小件商品不同,汽车这种大件耐用商品的质量往往关系到人身安全,对售后服务的要求也相当高。而无论是保证产品质量,还是设立比较系统的售后服务网络,都需要相当高的投入。而在这方面,中国整车出口经营企业增长过快意味着其中大多数企业没有足够的内在动力去完善售后服务网络,也没有那样的实力。
糟糕的是,在海外市场上,部分厂商低劣的质量和售后服务对国内同行的市场信誉还有着强大的溢出效应。在国内市场上,消费者能够区分不同国内企业及其产品,一家企业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不佳还不至于影响其它企业;但在海外市场上,消费者无法区分还比较陌生的外国企业及其产品,在他们心目中通常要用“×国制造”指代该国某一行业所有企业的产品,甚至是该国所有的产品,任何一家外国企业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出问题,必然损害该企业所属国家所有同行的信誉。 在实践中,从1990年代销往俄罗斯的中国羽绒服,到前几年在南非销售的中国“一日鞋”,少数低劣产品导致全部中国同类商品被海外消费者唾弃,这种事情已非一例。 为了避免这种溢出效应,唯一的办法就是规范汽车出口秩序,提高汽车企业出口门槛。这份通知对违规企业惩处颇为严厉,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取消下一年度从事汽车整车产品出口资格:提供虚假资质证明材料的;其产品被相关部门认定为侵犯知识产权的;伪造生产企业授权证明的;出口非自产或非授权企业产品的;出口汽车在国外有重大质量事件并对我国出口汽车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有其他违反本通知规定行为和不诚信行为的。《关于规范汽车出口秩序的通知》将国内汽车产业准入管理延伸到出口环节,规范出口主体,意义不言自明。(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