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政府对于产能过剩的担忧,一边是企业的扩张冲动。如何化解这种矛盾,发改委表示将控制新建整车项目,适当提高投资准入条件。
2006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在《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严格了再投资门槛。
“产能过剩的苗头已经显现,并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发改委的通知中明确表示。按照该意见,现有汽车企业异地新建分厂,上一年汽车销量必须达到批准产能的80%以上。
根据发改委统计,截止到2005年7月1日,我国汽车行业已形成80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在建产能约220万辆,陆续在今明两年建成后整车总产能将突破1000万辆。
产能过剩隐忧加剧
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陈斌此前强调,除了在建的220万辆生产能力以外,各地正在准备投资的规模预计达到1000万辆。如果不进行限制,到2010年我国汽车产能可达2000万辆左右,比实际需求多出一倍还多。
在产能迅速扩大同时,汽车市场需求却在逐渐趋于平稳。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去年1-11月,汽车销售645.48万辆,同比增长25.49%,大大低于2002年和2003年的增长速度。
在此背景下,我国汽车产能利用率近两年一直保持较低水平。2005年全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1.5%,其中轿车行业72.5%。预计2006年汽车产能利用率将在汽车销量增长超过25%的情况下有所提高,但是仍将处于75%左右的较低水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市场贸易委员会秘书长张伯顺预测,2006年汽车产销双双突破700万辆已成定局。今后几年,由于基数的扩大,以及
能源、交通、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我国汽车市场增幅将逐渐放缓,预计2007年的增长在15%左右,未来几年也将大致保持10%-15%的增长。因此,汽车产能的迅速扩大,有可能导致大量产能放空,造成资源的浪费。
为了及时监控产能利用情况,发改委将建立汽车产能信息定期发布制度。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必须上报本企业现有产能、在建产能及规划产能情况。经发改委分析、汇总后定期向社会发布有关汽车产能利用率的信息。
投资准入门槛提高
根据各大企业集团披露的计划,一汽集团、上汽集团2010年的产销目标都是200万辆,东风集团180万辆,长安集团和北汽各150万辆,广汽集团、
奇瑞汽车100万辆。这些产能计划已经超过了1000万辆,还不算其他南汽、华晨等中小型企业和众多商用车企业。
一边是政府对于产能过剩的担忧,一边是企业的扩张冲动。如何化解这种矛盾,发改委表示将控制新建整车项目,适当提高投资准入条件。此次下发的通知在《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规定的准入标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其中有关投资管理的规定。
现有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异地建设分厂,除满足产业政策要求外,上一年汽车销售量必须达到批准产能的80%以上;原建产能未经国家批准或备案的,上一年汽车销售量应不低于:轿车10万辆,SUV5万辆,MPV5万辆,其他乘用车8万辆。
此前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已经要求,所有新建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和现有企业跨产品类别的生产投资项目,除满足产业政策要求外,还要满足自主品牌、自主开发产品的条件。
发改委也希望借调控产能的机会促进自主品牌的发展,它要求国家鼓励内资汽车生产企业新建独立法人汽车生产企业时,除满足产业政策要求外,在新建企业中保留自有的产品
商标,并在所生产的自有商标产品的车身前部显著位置予以标注。另外,各地政府主管部门要把企业研发能力建设和自主品牌培育列为对国有汽车企业集团重要考核指标。
厚此薄彼之嫌
不过发改委也表示,当前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基本特点是结构性过剩。尽管汽车产能出现总量过剩的苗头,但也存在着部分车型供不应求、生产能力不足的现象。所以,在产能调控时的原则是有保有压。对产能利用率高、产品供不应求的企业继续给予支持,对产能利用率不足、产品供过于求的企业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观察发改委提出的6项产能控制措施似乎有厚此薄彼之嫌。表面上对于内资企业和合资企业来说是一视同仁,但是各项限制措施客观上对于合资企业都不能构成有效限制,反而是多数民营企业和一些实力较弱的地方国有企业难以满足要求。
对于合资公司来说,大多数企业都能满足80%的产能利用率的要求。比如上海通用,截止到2006年12月25日,该公司去年汽车销售已经超过40万辆,相比于它的48万辆产能,其产能利用率达到83%。广州本田也是如此,其二期工厂于今年下半年建成后总产能达到36万辆,去年产销26万辆,今年目标是31万辆,届时其产能利用率也将达到86%,进一步扩产不受约束。一汽大众的产能利用率虽然只有50%左右,但是其扩产计划已经获批。
另外,发改委也表示合资企业应当按照合资合同等文件的有关内容开展相应活动。未能实现合同内容要求的应抓紧进行完善。未能完善的,应暂停建设分厂并暂停进行新产品公告申请。
对此,上述人士分析认为,多数合资企业的产能规划具有相当大的弹性,只需要对原有工厂进行扩大就能实现扩产,而且多数合资公司已经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工厂,所以短期内并不需要建新工厂,未来即使还要新建工厂,其中方合作伙伴强大的政府公关能力也可能突破政策限制,而对于民营企业,则不具备这种优势。
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