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首页>车界新闻>正文
2007 适环保者生被动者亡
http://www.cnnauto.com  2007-1-8 08:23   作者:中国汽车报 胡轶坤 刘成芳 焦玥

    2006年12月14日,混浊的空气使冬日的阳光显得不太明媚,北京街头拥堵的车流更让人不安。环境监测报告显示,这一天,北京的污染指数为118,空气被可吸入颗粒物污染。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交通专家富尔顿指出,汽车尾气排放正是产生可吸入颗粒物的罪魁祸首。

  几乎与此同时,从印尼名城日惹传出的一份“黑名单”震惊了中国。

  北京因汽车上了“黑名单”

  这是一份关于亚洲城市大气污染的“黑名单”,北京位居榜首。

  12月13日,“2006为了更好的空气质量大会”在日惹召开。会上公布了这份环保“黑名单”,这其实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牵头调查、亚洲 开发银行资助的一份环保调查报告。

  报告指出,亚洲每年有53.7万人死于空气污染,汽车尾气排放是主要根源。中国的机动车数量正在高速增长,必须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控制排放。

  尽管北京市环保局很快对这份报告部分内容的可信程度提出了质疑,但是,就在日惹会议召开前一周,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控制司的一位官员在一次会议上坦言:“北京四环路晚上的空气质量很差,能睁开眼睛就不错了。污染源主要是机动车。”

  有很多人都为越来越多的机动车造成的空气污染而忧虑。海因·维尔布鲁根就是其中之一。

  海因·维尔布鲁根是现任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去年5月16日,他在北京“鸟巢”前盛赞奥运场馆的建设速度,也为北京机动车造成的污染感到惊讶。

  人们都在抱怨越来越少的蓝天,也在忧虑如何履行为“绿色奥运”许下的承诺。但这一切都不能挡住人们拥有汽车的热情。据预计,在2008年8月,奥运会举办时,北京将拥有350万辆汽车。“这个惊人的数字说明,北京必须解决很多问题。这对中国政府来说是一场艰难的战斗。” 维尔布鲁根说。

  的确,汽车保有量增长势不可挡,环保问题迫在眉睫,这个矛盾的解决方案只有一个,就是降低每辆车的排放。这个问题不仅在北京存在。

  政策加严将不只是北京

  北京正在为环保做出努力。为配合提前实施的国Ⅲ排放标准,从去年12月1日起北京不再允许未加装OBD的 新车销售。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这个提前一年就已经公布的不算严格的环保要求,竟然让不少车型在北京市场很被动。因没有OBD,千里马、赛欧、阳光已退出北京市场,还有一些车因OBD尚未装上而一时断货。

  记者了解到,当初北京提前实施了国Ⅲ标准,有的自主品牌MPV新品因只能满足国Ⅱ标准而推迟了上市。但还有半年全国就都要实施国Ⅲ,包括很多低端SUV企业在内的汽车企业还能往哪里躲?

  随着更严的环保政策的全国开花,已退出北京的车也将会在其他城市退出。紧随北京,广州也从今年1月1日起要求新车加装OBD。

  最近的一个全国性大举措发生在去年12月26日。北京、山西、天津、河北、内蒙古五地召开联席会议,为确保奥运会的空气质量,决定建立区域污染控制协调机制,联手加大对机动车排放的治理。

  中国很多城市的汽车消费都在快速增长,适环保者生存,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成了汽车企业的生存法则。

  多方出动强化执行力

  一位在北京从事环保工作的日本人对吐着浓烟的汽车还能在大街上行驶感到困惑。

  “没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车还能行驶,正是因为环保局的执行权力不足。”分析人士认为。

  去年11月底,国务院收到了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为主席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建议书,希望将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部,同时建议将地方环保机构变属地管理为垂直管理。

  过去,地方环保局隶属于地方政府,很难真正做到“痛下杀手”。这一建议如果今年被通过,环境部则可能对不合格的汽车产品及厂家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作为政府引导杠杆之一的政府采购,也在环保方面表现出了倾向性。去年12月,财政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因为没有申请进行“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被列入清单的9个汽车品牌中没有一个自主品牌。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有关部门将制定具体配套政策和相关标准,对不能达到国家环保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产品,将禁止生产。

  去年8月,山东凯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因环保“存在严重问题”被国家环保总局要求限期整改。“整改结果仍不合格的,将撤销型式核准公告中企业相关车型生产资格,并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对在用车管理是考验“执行力”的重要方面。据悉,一项更有“杀伤力”的制度正在研究中,且与整车生产企业关系重大。“在用车排放不符合要求也要召回”,国家环保总局的一位官员语惊四座。也就是说,汽车不仅在出厂时要满足排放标准,在整个寿命期限内都得“健康”。

  俗话说,一时做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难。对于一些企业来说,车辆经久耐用也难。这个政策一旦出台,它们的环保实力能否经得起“召回”的考验?

  主动者生 被动者亡

  为了装OBD,或者为了车辆能有清洁的排放,成本升高在所难免。一些车型虽未退市,也可能因此受到考验,若想继续保持良好的性价比,汽车企业必须进一步提升内部管理能力。吉利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刘金良坦言:“吉利需要先从零部件方面入手来降低成本才行。”

  不过,也有企业对中国更严格的环保政策期盼已久。

  去年12月,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加入“绿色 柴油机推广计划”。去年11月,本田中国的董事长兵后笃芳面对中国车价一降再降的压力面不改色地表示,中国对环保的要求会越来越严格,跨国公司的优势正在于此,不用拼价格。

  产品能达到欧Ⅳ标准,目前已经成为大众和本田等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大卖点。中国民族企业在强势崛起,但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政策被跨国公司看成了在中国的最后“杀手锏”

  与欧洲相比,中国对排放的要求仍显宽松。2006年12月13日,欧洲议会传出的一项决议,再次让中国感受到了压力:欧Ⅴ排放标准将于2009年9月1日开始在欧洲实施,欧Ⅵ排放也会随后实施。

  2008年北京将实施国Ⅳ标准,但在国际、国内的这种背景下,有人预计,其他一些地区很快跟上国Ⅳ的可能性很大。

  只有主动迎接环保挑战的人才能笑到最后。华晨出口德国15.8万辆车,让华晨董事长祁玉民激动的不仅是赚了钱,更是民族品牌主动迎接了国际化挑战。以更严格的环保标准要求自己,就是主动迎接挑战的重要部分。

东方网 CN汽车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