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首页| 新闻| 车型| 卖场| 劲爆地带| 实用| 中国| 日韩| 欧洲| 美洲| 国内新车| 国际新车| 试车| 维权| 全景看车| 美女| 人物| 旧版|
油价下调为车市再添一把火
http://www.cnautonet.com    2007年2月1日 15:47        作者:中国青年报 王超

    1月14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将汽油价格每吨下调220元,每吨跌至4980元,降幅约4.2%。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各地汽油价格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以北京为例,90号、93号、97号和98号汽油分别降至4.59元/升、5.09元/升、5.42元/升和6.02元/升,价格降低了0.17元~0.21元不等。尽管降幅不是很大,消费者仍普遍表示欢迎。对老百姓而言,这是继今年春运火车不提价后,又一个利好消息。

  油价应声而跌,消费者对油价的敏感度也相应有所降低。对于去年刚刚实现700万辆销售成绩,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的中国车市而言,逐渐与国际接轨的油价也将促使汽车消费进一步升温。

  据了解,近年来,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其私家车保有量平均每天增长上千辆,然而 汽油价格的上扬,停车费的上涨,以及维修保养费用的增加,都让不少车主不堪重负。一份调查显示,每月养车费用低于 1000 元的不到10%,1000 元~1500 元的约 30%,1500元~2000元的占45%。有近80%的车主感觉养车成本将会越来越高,有近60%的车主对油价上涨表示担忧。

  对于中国的普通消费者来说,汽车正改变着他们的生活,但高于国际水平的养车费用,却让不少人成为“无限垫一族”。尽管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车价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但用车环境的恶劣和养车费用的增加,还是让不少潜在的汽车消费者望而却步。在此之前的两年,油价共调整了7次,其中只有2006年5月的调整是降价,其他6次均为涨价。油价是养车成本中最主要的支出,其价格变化直接影响了消费者买车的热情。

  前两年国内油价反复上调,其原因有多种说法:一是接轨说,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时,国内油价曾持续保持低价位,涨价的目的是为了与国际油价接轨;二是傀儡说,我国有近40%的石油需要进口,很多炼油厂建立初期就100%使用进口原油。与国内不少汽车企业一样,大多数炼油厂完全受制于外方,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三是亏损说,一些炼油厂原油进价过高,但成品油出厂价却低于进价,出现成本与销售价格倒挂的现象,导致炼油厂越炼越亏。由于亏损严重,部分企业开工严重不足,涨价旨在调动这些企业的积极性。

  以上3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我国炼油企业的生存状态的确较差,全国28亿元亏损也非空穴来风,但问题是,这些弱势的炼油企业根本无力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小炼油厂基本依靠进口原油,而成品油又不能自销,批发权和零售定价权则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集团手里。成品油价格上涨,未必能够解决国内小炼油厂的生存问题。

  有专家认为,近28亿元的亏损是针对全行业计算的,像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大型集团,每年的利润都连创新高,与那些亏损严重的小炼油厂形成了鲜明对比。其原因在于,国产油的成本价格不与国际市场挂钩,而成品油价格却参照国际价格来制定,这样就出现了巨大的差价利润。中石油、中石化拥有绝大部分国内原油的开采权,所以国际原油价格越高,它们的利润越大。据中石化财务报表披露的数字,2006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52.19亿元,同比增加30.89%;实现利润总额487.09亿元,同比增长16.18%;实现净利润338.14亿元,同比增长27.72%。

  我国成品油的价格制定,以前是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格,今后可能将以世界主要产油区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价格为基准,但参照规则是一样的,即如果三地原油平均价格按月变动幅度超过8%,发改委就可能在该平均价格的基础上,制定出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以中准价为基础,在上下8%的幅度内制定最终零售价格。

  从中不难看出,我国成品油的定价机制由于不参考国内的原油开采量,不能完全反映国内市场的供求,而只能简单实现价格稳定。也就是说,我国石油需求缺口的扩大速度到底有多快,很难从油价的变动中看出。

  据估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国际上1升油已经降低了近1元人民币,而此次我国汽油调价,1升油才降低了0.17元~0.21元。我们只与国际接轨了五分之一,还有五分之四的差距。可见,我国成品油价还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

  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2006年11月6日公布的报告显示,美国普通无铅汽油全国平均价格为每加仑2.20美元,去掉 燃油税,相当于0.58美元/升。换算成人民币,为4.58元/升。与我国目前5.3元的平均价格相比,还是低了约0.7元。如果国际油价持续保持低位,我国油价的下一步调整,很可能还将以降价为主。这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期待,油价下调将为2007年的车市再添一把火。

  


东方网、CN汽车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