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推出新车型过多过快,不利于汽车规模经济,反而加剧车市恶性竞争,也导致新车故障增多。新车并非越多越好,厂家应走出只图“短、平、快”的浮躁心态,多一份立足长远的沉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销量排名前10位的汽车品牌依次是捷达、凯越、伊兰特、桑塔纳、夏利、QQ、雅阁、领驭、旗云CVT、花冠。10款畅销车型中,有9款销量超过10万辆,但没有一款是2006年上市的全新车型。这对于频频推出新车的厂家,不能不说是一个打击。
据统计显示,2006年国内汽车厂家推出的乘用车新车型达到近120款,平均每3天就有一款新车上市,其中全新车型多达30多款,这种频率在发达国家也不多见。然而,2006年单一车型畅销榜十强,却全部被老车型所囊括。
以2006年“金九银十”期间为例。从8月份开始,新一轮新车潮就开始酝酿,奔腾、两厢福克斯、轩逸、福美来2代等接踵而至。9月份,南京菲亚特派朗、天津一汽威志、长安CV6、东风雪铁龙C2、奇瑞QQ6等也先后上市。然而,不少新车月均销量只有2000多辆,许多非主流厂家的车型月销售甚至只有几百辆,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与几年前一款新车下线便能吸引全社会关注、上市后供不应求的情况不同,如今新车上市的效应已大打折扣。去年上市的部分新车由于销售不佳,上市不久便宣告降价。统计显示,去年上市新车销售较好的仅有三分之一。由此,厂家原指望通过新车上市帮助企业完成年增长销售目标,结果愿景大多落空,而市场的价格战却为之加剧。不少业内专家为此提醒厂家,对新车上市周期过快的现象应引起注意。
新车在市场上之所以失宠,很大程度是由于一些新车仓促推出,屡屡暴露出性能、质量上的种种问题,使消费者大倒胃口。譬如,一些厂家为推出新车,事前使出浑身解数大造声势,但产品出来后却常常使人感觉名不符实,因而备受质疑。一些急着出生的“早产儿”因先天不足,毛病频发,配套服务又跟不上,自然更使消费者不满。
一些专家对此也有同感。有专家指出,新车型过多过快推出,不利于汽车规模经济,反而加剧了车市的恶性竞争,也导致新车故障增多。2006年以来,就有不少推出不久的全新车型因质量问题而纷纷被召回。专家认为,一些汽车厂家为迎合消费者的“求新”心理,很多生产线上需要磨合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就匆忙将车推向市场,个别厂家甚至为了降低成本,在新车上减少许多关键配置。结果,必然遭到市场的报复。
放眼纷纷攘攘的
汽车市场,如今能真正静下心来精益造车的厂家不多见,替而代之的是一种浮躁心态,令人感觉中国车市似乎已经失去立足长远的沉稳,只图“短、平、快”的赌博式买卖。其实,一辆车绝不仅仅是一辆车,它不仅牵涉到产品本身的品牌、质量、性能,更需要强有力的市场、销售与服务部门的功能支持,如果单纯为抢占市场份额而贸然上市,忽视产品推出前的精敲细打和推出后的服务配合,必定会导致新车的先天不足,后劲乏力,影响它的成长壮大,而且更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
此外,新车上市周期过快、人为缩短车型生命周期还会带来两大深远问题:一是厂家过于依赖所谓的新产品和低价格策略,将使厂家的深度分销能力被逐渐偏废;二是汽车厂家整天忙着为原有的车型改头换面,将导致真正的深度研发能力被削弱。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产乘用车车型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新车并非越多越好,关键是培育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推出消费者满意的、价格合理的好车。对此,厂家应当好好反省了。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