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汽收购克莱斯勒”这一新闻的诞生给了我一个“痛苦”的开年周工作经历。周二上午忽然接到经济部编辑的电话,说有媒体报道一汽计划收购克莱斯勒,本人先是一愣,第一感觉是“可能吗?”,给相熟的资深媒体同行打了电话问了问情况,该仁兄第一反应是:不太可能。但新闻人必须坚持用一手采访获得新闻真实性,于是给戴-克(中国)公关部和一汽集团宣传部分别打了电话了解情况,戴-克(中国)公关部给出的是一份过时的新闻稿,内容是2月14日戴-克发布的克莱斯勒复苏和转型计划,里面有戴-克董事长说的一句话,算是对事件的交待:“为了寻求适合克莱斯勒集团和戴姆勒-克莱斯勒的最佳解决方案,我们不会排除任何选择”,一汽集团宣传部部长则直接说:不知道此事。
是,还是不是,为什么不能直说呢?(想想也是,作为厂家,我为什么要将这样的新闻扼杀在摇篮里呢?对我没什么坏处嘛,还提升知名度。)
直接当事人不置可否的态度仍令此事件的真实性不能判断。于是自己动手来分析事件的可能性:如果双方有意向,一汽和克莱斯勒的目的各是什么?一汽的好想一些,克莱斯勒呢,其在华已有
北汽这样的合作伙伴,且适合中国的整车项目都已落地,研发能力、品牌价值、企业综合运营能力都不在一个层面的一汽能给它什么?想不通,且单凭一汽的自身财力显然无法支撑起这宗对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收购案?难道里面有政府的想法?又如果并购意向属实,过程可不会简单,其中会否再遭遇反华政治势力的排斥?等等。分析之下,对此新闻的真实性更加怀疑,但需要证据。
记者可以有自己判断,但毕竟这不是新闻呀,我再次将目光投向行业分析师,贾新光接到我电话后,当我一问起这个事就说:“我这两天的时间为克莱斯勒过了。”呵呵,看来像我一样四处打探的“敬业”记者还真不少。老贾对此事的第一反应是,只是媒体记者写了,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线索,虚实不定。甚至连克莱斯勒是否真要卖掉还是没谱的事。但我不甘心呀,等米下锅,好,经不住记者的诸多假设性提问,老贾云:如果一汽有此意向的话,也是有可能性的,关键看如何运作:一汽是国有企业,国家外汇储备不是太多了嘛,可以给一汽花上一点;第二,并购美国第3汽车企业可大大提升品牌度,对国际化运作大有裨益,但是一汽也要注意,上汽收购双龙也交了学费,文化冲突及各地政策法规、国情不一样,海外并购风险除了商业上的,还来自政治和文化上的。
行业专家谈完了,得找找汽车
证券行业的分析师呀,他们信息来源充实,可能对整个事件判断更准确。好家伙,打了几个证券公司分析师的电话,大致的回复均是:这是一个不确定的信息,职业关系,我们不会对此作出评价。这是否又是一个信号,这个新闻太不靠谱了?
直至周四,记者终于打通了一汽集团某中层人士的电话,他回答记者的第一句话是:炒作。在追问下说了第二句话:我认为国内汽车企业的国际化运作不会快到这种程度。
至此,为此事件忙碌3天后,本人仍没有跳出有关媒体报道布下的迷雾。